



11月18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哈尔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惠观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和网友提问。

哈尔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惠观涛
记者提问,“十四五”期间,哈尔滨在保障粮食供给、提升粮食品质和流通效率方面,做了哪些与百姓“米袋子”息息相关的重要工作?
惠观涛表示,在粮食仓储环节,打造智能化储粮设施,构建粮食“五星级家园”。与传统储粮方式主要面临虫害与霉变等风险不同,现代粮仓广泛应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全方位保障。例如,针对夏季高温问题,粮仓配备的"内环流控温系统"可自动调节仓内温度,为粮食营造恒温环境;同时通过充入氮气创造低氧条件,有效抑制虫害活动。这些智能化手段不仅大幅降低储粮损耗,更显著保障出仓粮食品质,使其保持新粮般的鲜活特性,实现了节粮减损与品质提升的双重目标。
在促进粮食销售环节,着力推动“好米卖好价”,让售粮更便捷,让农民更省心。如今,许多农户售粮已实现智能化预约,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农户可实时查看周边粮库收购价格与时间,在线预约售粮,操作便捷。到库后,依托优化的服务流程,基本实现“车到即收”,有效避免长时间排队,最快可在一小时内完成全部流程,形成了“仓等车”的高效模式。同时,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粮食尚未收获便已锁定销路,并提前约定价格,有效保障农户收益。
在粮食运输上,着力打通“快速路”,让哈尔滨好粮走得更远、更快。为提升粮食跨区域流通效率,我们积极优化物流枢纽布局,重点发展“公铁联运”模式,实现粮食在铁路与公路运输间的无缝衔接,有效打通北粮南运的骨干通道。该体系在保障日常流通效率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应急调运能力,确保区域粮食供给关键时刻“调得动、运得出、供得上”。
在粮食加工上,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努力把“一粒米”的价值吃到干、榨到尽。如今的稻谷加工已超越传统碾米范畴。一粒米,米身成了精品包装米;磨下来的米糠,可以提炼出营养价值很高的米糠油;剩下的部分还能做成米粉,甚至提取大米蛋白粉。这就像“粮食界的深加工”,让每一份资源都物尽其用。
哈尔滨市构建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守护体系,实现对粮食安全的无缝监管。“十四五”以来,围绕粮食储、购、运、加各环节系统推进提质增效,就是让种粮的农民有钱赚,让买粮的百姓得实惠,让哈尔滨的“好粮食”真正变成“好产品”,香飘千家万户。
网友提问,哈尔滨建设的“智慧粮仓”与以前的粮仓有哪些差别?能给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惠观涛介绍,传统意义上的“老粮仓”,多依靠人工经验管理的旧式仓房。保管人员需频繁攀爬粮堆,通过铁钎手动检测粮温,储粮过程受季节与气候影响显著,夏季高温、雨季潮湿均易引发粮食结露、霉变等风险,整体储粮方式较为粗放。如今,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粮仓”已实现对传统模式的全面升级。仓内广泛部署传感设备,构建起覆盖全仓的实时监测网络,可自动采集温度、湿度、虫情等关键数据,并集中呈现于监控平台。保管人员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即可远程掌握粮情动态,实现“无人化”精准监管。
以“内环流控温系统”为例,该系统在夏季高温时段自动运行,通过循环置换粮堆内部冷空气,将整体温度稳定控制在15℃以下,形成低温储藏环境,有效抑制粮食呼吸作用与虫害滋生,显著提升储粮稳定性。
关于智慧储粮模式能为公众带来两大核心效益,一是提升粮食品质与食用安全。粮食在恒温低氧环境中长期储存,出仓时仍能保持接近新粮的鲜活品质。同时,绿色物理防控手段全面替代化学药剂,有效杜绝药物残留,保障粮食安全健康。二是实现系统性节粮减损。智能化储粮将粮食损耗率由以往的2%以上降至1%以内。仅以哈尔滨地区储备规模估算,每年节粮数量即可满足数万人口粮需求,实现“不增耕地而增产量”的隐性效益。
智慧粮仓作为现代化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支撑,正以科技力量默默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当您在市场上选购源自智能仓储的哈尔滨优质大米时,不仅享受到更高品质的主食,也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来源:凤凰网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