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10.89亿!宝泰隆一矿正式竣工投产! 煤炭资源储量1.38亿吨,可稳定开采63.9年

总投资10.89亿!宝泰隆一矿正式竣工投产! 煤炭资源储量1.38亿吨,可稳定开采63.9年

深秋的七台河大地,天高云阔,蕴蓄着收获与希望。

10月18日,总投资10.89亿元的宝泰隆一矿正式竣工投产,犹如一颗沉甸甸的落子,精准布局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宏大棋盘上,奏响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向“绿”而行的激昂乐章。

图片

战略落子,筑牢发展“压舱基石”

彩旗飘扬,掌声如潮。宝泰隆一矿竣工投产仪式上,领导嘉宾共同按下启动器,宣告这座煤炭资源储量1.38亿吨、可采储量8237.11万吨、设计产能90万吨/年的现代化矿井投入运营,更象征着宝泰隆公司在深化产业布局、筑牢发展根基的征程上,树立起一座坚实的里程碑。

这绝非简单的产能扩张,而是一个着眼长远、关乎全局的战略抉择。对于以煤化工为核心业务的宝泰隆公司而言,原煤自给能力是维系产业生命线的关键。

“近几年,宝泰隆公司因为原料煤不足,大批采购市场高价煤,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七台河宝泰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焦贵春说,宝泰隆一矿的投产,如同为企业注入了稳定而强劲的“工业血液”,将极大增强原料供应的自主可控性,有效抵御外部市场波动。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项目为纵深推进“煤头化尾”“煤头电尾”战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2.5亿元,提供1200多个就业岗位的亮眼数据,生动诠释了其作为经济新引擎的硬核实力,强力推动七台河由传统“煤城”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碳材之都”加速发展。

智创未来,矿井点亮“科技之光”

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与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煤矿的生产模式。走进宝泰隆一矿的智能化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宛若矿井的“智慧大脑”,井下设备运行参数、环境监测数据、人员精确定位等信息实时跳动、一目了然。这里,告别了传统煤矿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数据流无声奔涌、指令精准传达的高效。

“比如这个智能排水系统,原来是每班2人,每天3班,一共6个人进行人工操作。”七台河宝泰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副总经理刘辉说,自从用上智能化系统,通过网络数据上传到调度指挥中心,再根据数据进行远程操作,实现了无人值守。

通过构建集成智能开采、安全监控等于一体的智能化体系,宝泰隆一矿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远程干预、设备的智能诊断与风险的超前预警。这不仅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更标志着矿工从艰苦作业环境向安全舒适的技术岗位转变,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安全生产水平实现跨越。闪烁的屏幕之光,照亮的是煤炭工业迈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崭新未来。

生命至上,筑牢安全“防护堤坝”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生命线。在宝泰隆一矿,对安全的重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安全培训中心,其规模之宏、设施之全、理念之新,堪称行业标杆。常规教室、实操实训室、微机室、图书室等功能区间科学布局,采煤机、综掘机等设备一应俱全,特别是覆盖井下电气作业、瓦斯检查等九大特种作业工种的智能考试系统,更是为安全培训装上了“智慧芯”。

“这些实操设备在东北三省同行业范围内是最先进的,能够真实还原井下开采的操作场景,员工接受标准化培训后,到井下可以立刻上岗,从而提升安全生产水平,降低事故风险。”七台河宝泰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中心主任焦洪祥说。

这里是锤炼安全技能、塑造安全意识的“特殊军营”。600余名矿工在这里接受系统化、标准化、实战化的全方位培训。从理论教学到模拟操作,从事故案例警示到沉浸体验,旨在让“安全第一”的理念深植于每一位员工心中,让规范操作成为肌肉记忆。这种对生命的至高尊重与守护,深刻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为矿井的长期稳健运行构筑起最坚固的屏障。

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边兴海表示,企业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不断完善产业链,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陆续攻关碳材料新技术,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当乌金遇见科技,当传统融入创新,宝泰隆一矿的竣工投产,是龙江百大项目建设成果的精彩缩影,更是七台河乃至黑龙江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行动。

七台河这座以煤闻名的工业城市正以坚定的步伐穿越转型的深水区,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凤凰涅槃、再振雄风。

来源:七台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