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节。眼下,这里已进入秋季候鸟迁徙中期,雁鸭类候鸟成为迁徙主力,日均监测数量稳定在 5 万只左右。随着秋风渐紧,预计 10 月下旬将迎来迁徙高峰,届时雁鸭类日均驻留量有望突破 20 万只,这片广袤的湿地将成为候鸟舞动的天堂。

走进兴凯湖东北泡子湿地,秋日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幅鲜活灵动的候鸟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数万只大雁舒展着灰褐色的翅膀,时而在湿地浅滩上集群栖息,密密麻麻的身影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的绒毯;时而低头啄食水中的水草与鱼虾,细长的脖颈在水中灵活地探寻,每一次抬头都带着满足的惬意。微风拂过,雁群中不时传来清脆的鸣叫,此起彼伏的雁鸣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秋日乐章。

不远处,丹顶鹤家族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它们迈着修长的双腿,穿梭在周边收割后的稻田中。成年丹顶鹤头顶的朱红如同点睛之笔,洁白的羽毛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它们细心地守护在幼鸟身旁,用喙轻轻梳理着幼鸟的羽毛,还不时低头指引幼鸟寻觅散落的谷物。偶尔,它们会结伴飞往湿地水域,展开宽大的翅膀在水面上低空滑翔,而后轻盈落地,在水中舒展身姿嬉戏,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珍珠般璀璨。

水中央的树岛上,另一番景象同样令人沉醉。数百只鸬鹚静静伫立在枝头,黑色的身躯如同雕塑般整齐排列,远远望去,仿佛给树木穿上了一件深色的外衣。湛蓝的湖水泛起层层涟漪,金黄的湿地植被随风摇曳,黑色的鸬鹚种群与这蓝黄交织的背景相映成趣,动静之间,勾勒出一幅和谐静谧的生态画卷。

“根据监测数据统计,目前兴凯湖雁鸭类 5 日停留量在 5 万只左右,其中 4.5 万只是大雁,且 70% 为豆雁,其次是白额雁。”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中心主任刘化金介绍道。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雁类迁徙时间更早,从 9 月下旬便开启了迁徙之旅,整个区域的迁徙高峰期预计在 10 月底到来。“近几年,兴凯湖秋季候鸟迁徙总量稳定在 80 万只左右,今年数量变化相对平稳。” 刘化金指着远处的丹顶鹤继续说道,“今天我们观测到了 4 个丹顶鹤家庭,外观形态十分明显,有一对成鸟带一只幼鸟的,也有一对成鸟带两只幼鸟的,这些都是本地繁殖的丹顶鹤。而外地迁徙的鹤类,包括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白枕鹤家族,目前还未进入迁徙高峰期。”

为保障迁徙候鸟安全栖息,迎接即将到来的迁徙高峰,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前部署,积极开展各项保障工作。近期,保护区工作人员每日穿梭在湿地与林地之间,持续开展巡山清套行动。他们手持工具,仔细排查辖区内的每一处角落,对可能存在的捕猎工具进行全面清除,不放过任何一个威胁候鸟生存的隐患。同时,保护区还组织开展了突发野生动物疫情应急演练,从疫情发现、信息上报到现场处置、后续消杀,模拟了全流程应急响应环节。通过演练,工作人员进一步熟悉了应急处置流程,完善了应急响应机制,提升了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为候鸟迁徙筑牢了一道坚实的 “安全屏障”。
随着秋意渐深,兴凯湖的景色愈发迷人,候鸟迁徙的脚步也将更加密集。接下来,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持续加强候鸟监测力度,安排专人 24 小时实时跟踪迁徙种群动态,及时掌握候鸟的数量变化与活动轨迹。同时,工作人员还将加大生态环境维护力度,定期清理湿地周边的垃圾,确保候鸟拥有干净、安全的栖息环境,全力守护好这一重要的候鸟迁徙 “中转站”,让更多候鸟在这片湿地安心停歇、顺利迁徙。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