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区机器人产业园奏响“建设交响乐”

哈尔滨新区机器人产业园奏响“建设交响乐”

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团聚与休憩的温馨时刻,在哈尔滨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一场与时间赛跑、为未来筑基的攻坚战正酣畅淋漓地进行着。哈尔滨新区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园项目的500名建设者,在“十一”假期的每一天,将坚守二字熔铸于钢筋水泥之间,绘就了一幅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动人画卷。

10月3日上午,走进项目现场,节日的氛围被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重新定义。4号、6号、7号三个地块同时推进,奏响着一曲激昂的“建设交响乐”。

图片

4号地块楼宇外立面已经完成

在4号地块,深灰与浅灰相间的楼宇群已初具规模,外立面完整亮相,沉稳而现代的色彩宣告着这一区域主体工程的完工。楼内,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通风、给排水、电气配套等精细化作业;楼外,供热、供电、供排水等管网铺设以及道路、景观施工同步推进。“外网施工已完成80%,假期我们仍全力推进,力争10月底整个地块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哈尔滨建工集团项目副经理冯守忠的话语中透着紧迫与决心。这里的每一寸进展,都为目标节点精准倒逼。

目光转向6号、7号地块,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高耸的塔吊如同巨人的臂膀,平稳地吊运着建筑材料;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将保温材料等及时送达。在主体结构已经封顶的楼宇间,分布着工人们的身影,外墙保温与装饰、室内砌筑与抹灰……他们5时迎着晨光上岗、18时伴着暮色收工,将假期过成了寻常的工作日。更有外网施工等关键环节,实行“人停机不停”的24小时连续作业模式,将效率提升到极致。

图片

施工现场

这份假期里的“不停歇”并非盲目抢工。背后是哈尔滨新区产投集团以“前期预控、过程优化、资源保障、技术赋能”为核心的系统性策略。自2024年9月开工以来,项目便开启了“加速度”,仅用时一年便实现13栋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通过制定“抢工专项计划”规避工序冲突,联合总包单位细化供应链,推行平行施工与快速跟进模式压缩关键工期,同时强化质量安全管控,加密检查频次,实行关键工序旁站监督,并积极争取审批绿色通道。这一切确保了“进度、质量、安全”三位一体,协同推进。

据悉,哈尔滨新区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园项目的意义,远不止于拔地而起的13栋建筑(包括11栋专业化厂房、1栋配套用房及1栋公共服务平台)。其近15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之下,跃动的是哈尔滨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思维与长远谋略。

图片

工人在搬运砖

规划引领,“一核双擎”强支撑。园区创新性地规划了“一核双擎”发展格局。以“智能机器人岛”为核心,打造产业落地的物理空间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两所顶尖学府为“创新引擎”,旨在无缝对接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与核心技术,加速实验室技术向市场化产品、单一企业向产业集群的裂变与跃升。这不仅是空间上的集聚,更是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共同构筑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方向聚焦,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项目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精准聚焦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主攻方向,并重点布局深空探索、深海开发、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智慧医疗五个特色应用领域。这一布局高度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体现了哈尔滨新区在产业方向选择上的前瞻性与科学性,确保了项目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市场潜力。

图片

工人在做室内消防系统

尤为可贵的是,在哈尔滨新区发改、工信、科技、招商、产投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建设与规划、招商同步、政策引导与生态培育并行。在精准招商和高效服务的保障下,首批高质量企业已确定入驻意向,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圈已初具雏形:灵动智能的激光除草机器人,依托哈工大付宜利教授团队,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指标国际领先;灵博智能依托哈工大刘宏院士团队,其研制的机械手臂已成功应用于航天问天舱,多次圆满完成太空出舱任务;航威智能依托哈工大李勇教授团队,其研究机构在国内微特电机及控制领域独具优势,产品技术同样填补国内空白;智烩远锦科技数字化智能无人厨房终端系统通过数字化食谱和物联网技术,以AI技术精准复制一流厨师工艺与火候,为都市快餐、园区食堂等场景提供一站式高效餐饮解决方案,重塑现代餐饮运营模式。

这些“硬科技”企业的集聚,预示着这里不仅是制造基地,更是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的爆发点。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哈尔滨新区“十五五”期间先进装备智造产业的重要载体,有效吸引机器人及上下游高科技企业集聚,进一步完善哈尔滨新区乃至黑龙江省的智能制造产业链条,强化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这里不仅是哈尔滨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的“龙江实践样板”,志在崛起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龙江策源”的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

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