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影评写作公益讲座第二期第四讲顺利落幕。本次讲座由杨藻老师主讲,主题为《从观影到写作——影评人的进阶之路》,吸引了众多影迷、文学爱好者及影评创作新手到场参与。讲座围绕影评写作核心技巧、经典影评案例解析、写作实战常见问题及提升影评质量关键策略四大模块展开,为听众搭建起从“看电影”到“写影评”的专业桥梁,提供了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的创作指导。
讲座开篇,杨藻老师聚焦影评写作的核心技巧,从标题设计与结构搭建两大维度深入讲解。在标题设计上,她提出“吸引力法则”,强调需结合影片关键词制造张力,融入影片主题的核心元素搭配对立词汇,打造兼具冲突感与吸引力的标题;同时需避免陷入标题党,可以通过隐喻深化主题,用意象化语言暗示影片内涵,或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好奇。在结构搭建方面,她推荐经典的三段式框架,即引言提观点、主体做分析、结尾升主题,帮助读者快速把握脉络;同时建议以问题为导向切入,如围绕“影片如何表现人性困境”层层剖析,并通过经典台词、反常现象等“钩子”开篇,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
随后,杨藻老师以影片《不止不休》为例,进行经典影评案例解析,展现专业影评的多元分析视角。她指出,该片的批判力量体现在四大层面:一是聚焦记者撤稿背后的伦理困境,揭示新闻人在真相与个体命运、权力与道义间的挣扎;二是展现个体选择与社会结构的冲突,通过主角调查乙肝歧视遭遇的阻力,凸显理想主义者的突围艰难;三是借助皱褶的病历单、沉默的回眸等细节,刻画边缘群体的尊严伤痕,唤起观众共情;四是以小见大揭示新闻真实性的边界,通过报道采编风波追问真相背后的立场与利益博弈。同时,她还提出“多维视角评价标准”,强调主题深度提升、叙事手法分析、角色塑造解读与社会回响拓展的重要性,如从非线性结构解析影片艺术设计,从角色动机与弧光解读人物立体性,让影评超越个体感受,具备社会观察价值。
在“写作实战中的常见问题”模块,杨藻老师结合学员习作案例,精准指出新手创作中的典型误区。其一为观点模糊缺乏聚焦,表现为开篇无清晰论点、过度堆砌剧情描述、缺少批判性思考支撑,以及“好看”“感动”这类流于表面的情感表达;其二是分析浅层停留表象,如忽视构图、运镜等镜头语言背后的导演意图,脱离整体语境解读台词,或因文化背景知识不足误读跨文化题材;其三是语言风格不统一,存在“我觉得”式随感与学术术语混杂的情况,影响阅读体验。针对这些问题,她给出针对性建议,如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论述、结合视听语言分析情感机制、根据写作目的确定统一语体基调等。
讲座最后,杨藻老师分享了提升影评质量的关键策略,助力听众实现从“合格”到“优秀”的进阶。在强化文本思辨能力上,她建议学员要学会提出争议性命题,引入福柯权力观、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等哲学社会学框架提升影评的理论高度,并可对比同类题材影片,如将《寄生虫》与《小偷家族》并置分析阶级表达差异,同时敢于批判主流观点,展现独立立场。在精炼语言表达上,需控制长句节奏、善用修辞,使用精准形容词,避免“画面很美”这类泛泛之词,转而用类似“青灰基调中渗出冷峻的金属光泽”的表达还原影像质感。此外,她还强调建立个人评论风格的重要性,需找到稳定的声音与立场,持续聚焦性别、技术伦理等核心议题。讲座的最后,杨藻老师鼓励听众深度参与影评生态建设,积极通过平台互动检验观点,还可以参与影展获取一线视角、与创作者对话打破单向解读,从而逐步构建起个人影评品牌与影响力。
讲座结束,学员们纷纷表示,杨藻老师的影评课讲得非常精彩,让我们看到了大学教授的风采。老师对我们的影评逐一进行专业的点评,让我们受益匪浅。可以说,这四讲影评课不仅让我们学习到专业的影评写作知识,更让我们认识到,要写好影评,不仅要多看多写,更要练好内功。非常期待下一期的讲座!
作为文化宫影评写作公益讲座第二期的收官课程,本次讲座为系列课程画上了圆满句号,也为听众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影评创作方法论。杨藻老师表示:“影评不是影片的‘观后感复述’,而是基于文本的独立思考与价值解读。掌握从观影到写作的进阶逻辑,既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电影艺术,也能让影评成为连接影像与社会的桥梁。”
撰稿:王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