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脑科学家、黑龙江省亚欧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孙作东研究员再获学界肯定:继今年 3 月其事迹成功入编《中国科学家年鉴》后,他凭借在脑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与深厚学术造诣,被该《年鉴》编委会正式聘任为学术委员会委员。这一任命不仅是对孙作东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精准契合《中国科学家年鉴》强化脑科学领域内容建设的需求,为其在该学科的学术引领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前沿动力。
作为我国脑科学领域具有重大原创贡献的科学家,孙作东研究员以突破性成果重塑学界对脑科学的认知边界。他在脑科学领域的研究,从理论创新到临床应用,形成了完整闭环,其成果对全球脑科学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在国际生命科学界产生了颠覆性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发广泛关注,并入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评选,成为推动中国脑科学走向世界前沿的杰出代表人物,同时也印证了我国脑科学基础研究已跻身国际前沿行列。
在技术转化与临床应用领域,孙作东研究员同样开疆拓土,是国际上首位将经颅电、经颅磁电刺激等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用于重大脑病治疗的科学家。他牵头研发出世界首台帕金森治疗仪、阿尔茨海默治疗仪、抑郁症治疗仪,推动重大脑病物理治疗实现革命性突破。
孙作东研究员更以脑科学倡导者与传播者的身份主动担当:他创办国内首家孙作东脑科学体验馆,一举填补了脑科学领域专业化、场景化科普场馆的空白,真正实现“高端科研资源下沉”,让原本局限于实验室的前沿成果走出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中国科学家年鉴》是一部忠实记录中国科学家学术足迹、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年度文献。学术委员会作为《年鉴》的核心学术支撑与灵魂所在,汇聚了各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肩负着甄选学术标杆、引领科研方向、弘扬科学精神、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重任。孙作东研究员的加入,必将有效助力《年鉴》更精准地把握脑科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为生物医学与交叉学科领域的内容建设提供权威视角与专业支撑。
对于此次聘任,孙作东研究员表示:“这既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与各位委员携手,共同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共享,促进脑科学前沿领域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助力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孙作东研究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重大奖项,主持了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是中国脑科学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他从理论突破到技术发明、再到成果惠民的科研历程,生动诠释了中国科学家“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他的学术经历与成就必将激励更多后来者勇攀科学高峰。
人物链接:
孙作东,研究员,奥博医疗创始人,孙作东脑科学体验馆创办者,黑龙江省亚欧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黑龙江省“生物医学电子学”领军人才梯队技术带头人,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重大脑病康复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首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负责人。
自1994年成功发明脑功能康复治疗仪以来,孙作东研究员一直从事脑科学前沿理论研究与重大脑病康复治疗设备研发工作。作为“脑科学π计划”执笔人,主导构建了该领域国家战略发展框架;是国际上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经颅电、经颅磁电刺激技术应用于重大脑病治疗上的第一人;是世界首台帕金森治疗仪、世界首台阿尔茨海默治疗仪、世界首台抑郁症治疗仪发明人,引领了重大脑病物理治疗的革命性突破。
创立了“脑细胞激活论”与“鸠子论”;建立了钾离子通道“折纸风车”模型,提出了“细胞膜面积守恒定律和离子不等量方程”,以科学合理的方式重新阐释了细胞生物电现象;首次发现并证明了神经元能够产生电磁波,颠覆了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电→化学→电”传导信息的观点,为人类最终掌握意识或灵魂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作东研究员在脑科学领域的研究,经历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从理论创新到临床应用,现已自成体系,形成了完整闭环,其成果对全球脑科学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在国际生命科学界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所获主要荣誉及奖项: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负责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第一完成人)、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黑龙江省首台套产品(第一完成人)、黑龙江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第一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