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贫瘠沙土地变身丰收田?黑河市爱辉区正用5500多亩马铃薯的丰收,给出最优解。眼下,在爱辉区西峰山乡北部山区一片沙土地上,优质马铃薯迎来为期20多天的收获期。金黄饱满的马铃薯从沙土中翻滚而出,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金黄饱满的马铃薯
走进爱辉区西峰山乡新青村马铃薯收获现场,只见工人们分工明确,动作麻利,一个个圆润饱满的马铃薯快速“钻进”吨包袋;挖掘机穿梭田间,稳稳吊起成袋的马铃薯往运输车上装,机器轰鸣声、人员协作声交织成曲,空气中既有泥土的清新,又飘着马铃薯的清甜,一幅生动鲜活的“田间丰收图”徐徐展开。“我手里拿的品种是‘尤金885’,现在测产是亩产7000多斤,大薯率特别高。”工人王春玲介绍道。
马铃薯装车
马铃薯还在地里,订单早已“爆单”。西峰山乡的马铃薯之所以畅销,秘诀就藏在当地的沙土地里。沙土透气耐涝的特性,恰好契合马铃薯生长需求,成了天然的“生长助力”。自1990年引种马铃薯以来,西峰山乡经过多年摸索,已搭建起从科学播种、精准喷施,到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成熟种植体系。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土质,更让这里的马铃薯口感绵密,淀粉含量极高。
晶永马铃薯合作社理事长唐永生对记者说:“我们通过电商平台、早市等线上线下渠道售卖。目前,孙吴、海伦都有订单,每天来4辆车,一辆车能拉10吨左右马铃薯,根本不愁卖。”今年,经初步统计,西峰山乡马铃薯总产值已达3000多万元,“岭上薯乡”的名号越叫越响。
近年来,西峰山乡立足沙土地资源禀赋,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带动村民增收、推动乡村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不仅鼓励更多农户加入种植队伍,还在种植模式上创新推广“薯+米、豆、麦”轮作新模式,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改善了土壤质量,解决了重迎茬难题。如今,在西峰山乡,小小的马铃薯早已不是普通农作物,而是撬动乡村振兴的“金豆豆”,它让贫瘠沙土地焕发新生,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