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创意+”花式上新 打造文旅新地标

七台河市“创意+”花式上新 打造文旅新地标

七台河市辖区面积小、建市时间晚,这里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名胜古迹。从前,当地人一直羡慕外地旅游资源丰富。观念一转天地宽,作风一变气象新!近些年,七台河人克服了资源禀赋方面的劣势,以文化创意推动“文体旅商学”深度融合,乌斯浑河国家森林公园、万宝音乐创意部落等一批旅游新地标,先后晋升4A、3A级景区,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七台河旅游发展新蓝图。

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51.24万人,旅游收入2.479亿元,同比增长29.12%。

坚持“创意+旅游”,激发文旅市场活力。紧扣“肃慎之源、矿工之魂、冠军之路、冰雪之旅、创意之城”五大文化主线,以游客体验为核心,运用年轻化表达重构“冠军之城”文化基因,实现文化资源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化。一是以冰雪趣味焕活城市吸引力。整合全市的冰雪文化资源和现行项目,实现冰雪资源创意转化。升级短道速滑冠军馆,开展沉浸展厅+VR体验,在万宝音乐部落等地设置“冠军之路”雕塑、星光大道、互动装置,让冠军文化可观可感可互动,深度融入城市空间。精心设置音乐长廊、漫野时光坡、星空露营地、云端小院、乐潮创意空间等功能区,打造“光音足迹”“冠军之光”等富有创意的核心景观。创新利用闲置资源,建设大型无动力亲子乐园,集20余种热门项目于一体,打造亲子互动、家庭休闲、体能拓展的综合目的地。同步打造桃山水库龙马水栈与森林露营地,开展金沙水库冬捕,开辟全市团建运动新场景。二是以城市文脉厚植研学新势力。将科普教育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短道速滑冠军馆、市文化中心、市禁毒教育基地、红胜村现代农业科技园、勃陶文化产业园等独具七台河特色的文化教育基地,打造“探密奥运冠军城”研学品牌。建立与口岸旅行社、周边地市旅行社、森工集团等长期研学合作机制,累计接待研学团体296个、4.2万人次,总花费1300余万元,尤其是接待了俄罗斯、韩国等国外研学团队34批次1793人次,成为全省推广的研学游目的地,被纳入全省推广案例。三是以农趣乡韵激活田园驱动力。将传统农业融入科技和文化元素,打造可观、可感、可游的新型农业。创新引入多层覆膜、智能滴灌技术,推行绿色无公害种植标准,重点打造爽脆的“火车站大黄柿子”、沁甜的“黑甜甜葡萄”、弹牙的“臻玉糯玉米”等地域品牌,带动绿色食品身价翻倍。探索“种植—采摘—加工—销售—观光”一体化模式,创意改造蔬菜大棚为沉浸式“采摘体验区”,升级种植基地为科普性“观光教育园”,让游客在科普园识五谷、辨农时,体验春耕秋收;设计开发特色农产品为精美“旅游伴手礼”,让乡味满载而归,实现链式增值。

坚持“创意+文体”,彰显冠军城市魅力。在亚冬会期间,“七台河模式”“奥运冠军之城”话题浏览量超过6500万次,七台河抢抓后亚冬机遇,深挖“奥运冠军之城”底蕴,以创意激活文体融合。一是以赛事引燃活力。以专业赛事带动群众体育运动升温,营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全民健身氛围。承办全国滑冰U系列中学校际联赛,吸引900余人参赛,举办2期澳大利亚滑冰训练营,龙江东部区域赛事汇聚500余名体育健儿,北京、上海等地200余人来七转训。点燃全民体育热情,打造第26届全市中小学生短道速滑等自主品牌赛事,14场科学健身指导走进矿工公园等场所,太极拳协会30天公益培训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16场群众体育活动接连上演,“赏冰乐雪”“冰雪嘉年华”等活动持续升温,冰上龙舟赛、千人广场舞等创新赛事吸引万人参与,赛训经济火热释放消费新活力。二是以IP创生新势力。精心打造“冠军军”“桃山山”“万宝宝”等冠军家族文旅核心IP,积极对接省内外创意设计公司,推出小夜灯、迷你版空灵鼓、吉他挂件等18个品类、30余种文创好物,实现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运营,让文创成为传播城市名片的载体。目前,冠军文创系列获评“黑龙江礼物”。在全省率先与对口合作城市开发联名文创产品,邀请徐爱丽、杨婧茹等运动员宣传推广,持续输出文创文化。三是以文化焕活生命力。创意点燃文化基因,引入专业力量,建设倭肯河流域文化产业园,创新打造“音乐添景”“文化市集”2个融合新业态。新建七台河市非遗馆,挖掘朝鲜族非遗文化,融入掷柶戏、秋千等民俗体验,推出泡菜、米酒等“非遗美食街”。同步启动、并行举办七台河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万宝音乐节、啤酒美食节等活动,承办省全民冰雪日、避暑旅游啤酒节等省级以上活动110余场次,引进波波脱口秀等商业演出15场,参演俄罗斯阿尔乔姆“友谊的旋律”国际艺术节,打造全新的活动矩阵。学习借鉴上海经验,开展“文旅+夜校”特色化发展,打造“夜校+景区”“夜校+非遗”新场景,群众下班学皮影、周末练民歌,让文化浸润八小时之外。

坚持“创意+夜市”,激活夏日经济驱动力。七台河市以“创意夜市”点燃夏夜消费引擎,在文化中心、客运站等地创新打造“后街溜达串”“汽车尾箱市集”“客运站夜市”等网红市集,多张名片引爆全城烟火气,全面释放夏日经济活力。一是“后街溜达串”挪摊进巷变网红。外焦里嫩的大肉串,滋滋冒油的烤生蚝……每当夜幕降临,“后街溜达串”特色市集便热闹非凡,各类小吃摊位前人头攒动,市民在这里品尝美味佳肴,感受人间烟火。桃南街道成立了专项行动专班,明确商户经营范围和经营时间,建立商户通知群,每日检查燃气安全。摊主们告别“路边游击战”,在桃南街道佳境街安家落户。目前,桃南街道已有固定摊位45个,直接带动就业150余人,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特色市集。二是“汽车尾箱市集”创新快闪掀潮流。80多台车辆由四面八方集聚一起,司机下车直接打开后备箱,缠一圈氛围灯,支起折叠桌椅,再挂起标新立异的摊位招牌,创意十足。市集旁边,搭建了舞台,邀请市文化中心的歌手演出,驻足于汽车尾箱市集的市民一边享用美食,一边在歌手的声乐中感受夏日时光,体会方寸之间的乐趣与享受。茄子河区围绕“精彩夜市、风味夜食、品质夜购、活力夜娱、时尚夜秀”主题,积极搭建夜间消费平台,通过打造一种“即停即走”、年轻的新生活消费模式,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放下手机,低成本创业孵化“斜杠青年”。同时,将经济、文化与社交紧密融合,打造沉浸性、体验性、互动性的场景化文旅产业新业态,增进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三是“客运站夜市”昼夜变身焕新颜。当末班车驶离站台,交通枢纽变美食乐园,椒香麻辣的牛骨头,蒜蓉飞舞的小龙虾……城管化身夜市规划师,候车厅变身深夜影院,班次表屏幕放映电影,停车场架起摊位,白天送“旅客”,傍晚迎“食客”,车站成了旅途中最暖的中场休息站。城投公司和客运站精心规划摊位布局,固定商户经营位置,既解决流动摊贩管理难题,同时又守护城市“烟火气”,让夜市经济“活”起来,全力提升“旅游+消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了经济、文化双维度升级,形成全域夏日消费热点。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