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奔腾的乌苏里江,它不仅是中俄界江,更如同一首雄浑的史诗,孕育了赫哲族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近年来,饶河县紧紧围绕赫哲族历史文化,深挖特色资源,为赫哲民俗风情游注入全新活力,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感受独特的赫哲文化魅力。
赫哲族,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源远流长,赫哲族先民属于肃慎族系,“赫哲”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清康熙二年《清圣祖实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一族称为“赫哲族”。其独特的文化瑰宝如伊玛堪、鱼皮制作技艺、嫁令阔等,都是赫哲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
为了让赫哲文化更加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饶河县在四排赫哲族风情旅游园区下足了功夫。园区内,以赫哲族“地窨子”为原型打造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外形呈鱼背型,走进其中,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着饶河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丰富物产与特色文化资源,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赫哲族的历史脉络。
世界上最大的赫哲族鱼皮画作——长42.7米、高4.4米的巨幅鱼皮画也在此处。这幅画由无数块鱼皮精心缝制而成,每一处纹理、每一抹色彩,都诉说着赫哲族与鱼的不解之缘,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站在画前,游客们无不被赫哲族精湛的鱼皮制作技艺所震撼,那细腻的工艺、独特的设计,展现出赫哲族独特的艺术审美。
以“撮罗子”为设计原型的赫哲族非遗文化馆和演艺中心,更是赫哲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在非遗文化馆,游客可以看到赫哲族起源、渔猎文化、婚礼习俗等内容,从古老的渔具到精美的鱼皮衣,从传统的桦树皮工艺品到独特的伊玛堪说唱道具,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赫哲族的历史记忆。而在演艺中心,可移动幕布配合精彩的演出,让游客切身感受到乌苏里江和大顶子山遥相呼应的山水映像,伴随着激昂的嫁令阔歌声和欢快的萨满舞节奏,游客们沉浸在赫哲族的文化海洋中,亲身领略这个民族的独特魅力。
乌苏里船歌文化记忆馆同样别具一格,其外观以乌苏里江渔船为设计原型,夜间通过不同灯光演绎一年四季的变化。走进馆内,经典民歌《乌苏里船歌》的创作历程一一呈现。1962年,词作者胡小石和作曲家汪云才深入赫哲族聚居地采风,与赫哲族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赫哲族独特的说唱艺术——伊玛堪,以及赫哲族民歌“嫁令阔”。最终,他们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诞生了这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经典之作。游客们在馆内,不仅能聆听《乌苏里船歌》的动人旋律,更能通过珍贵的历史资料,了解到歌曲背后赫哲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与时代变迁。
除了丰富的展品,饶河县还在宣讲内容上进行优化创新。专业的讲解员深入学习赫哲族历史文化,他们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故事,将赫哲族的过去与现在娓娓道来。从赫哲族古老的渔猎生活方式,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伊玛堪中英雄的传奇故事,到嫁令阔所表达的赫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讲述,让游客仿佛置身于赫哲族的历史长河中,与这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如今,饶河县的赫哲民俗风情游已经成为黑龙江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到乌苏里江的壮美风光,更能深入了解赫哲族的历史文化,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赫哲族的鱼皮画、桦树皮工艺品成为游客们爱不释手的纪念品,地道的赫哲族“全鱼宴”让游客大饱口福,赫哲族特色民宿更是让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
饶河县将继续深挖赫哲族历史文化故事,不断优化、丰富赫哲民俗风情游的内容与形式,让赫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饶河,感受赫哲族的独特魅力。
来源:双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