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哈尔滨,松花江畔的哈洽会大幕拉开,一场关于产业未来的对话正在上演。首次以“主题市”身份亮相第三十四届哈洽会的大庆,带着58家头部企业的150余种“硬核产品”,用“科技感”“创新力”“文化韵”三个关键词,向世界递出了一张“新质生产力”的城市名片。
工业展区:当“老工业”撞上“新科技”,油城机器会“思考”
走进工业展区,“智能”二字扑面而来。智能巡检机器人搭载AI视觉与传感器,在工业场景中“眼观六路”,用数据为安全生产“把脉”;无人巡逻车首次亮相,成为城市安全的“科技哨兵”……这些“会思考”的工业装备,正是大庆“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数字智能”“汽车及装备制造”等战新产业的缩影。
过去,大庆的标签是“油”;现在的关键词是“智”。从传统油气开采到智能装备制造,从“挖石油”到“造智能”,大庆的工业正在经历一场“数字蝶变”。
大农业展区:黑土地上的“共生魔法”,传统农业“长”出新价值
如果说工业展区是“科技风暴”,现代大农业展区则是“绿色革命”。寒地虾稻共作田里,小龙虾在稻丛间穿梭,水稻因“虾肥”更翠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模式,让土地产值翻了倍;安牧吉的乳基料填补国内空白,奶酪黄油的奶香里飘着“自主创新”的味道;零添加的乳酸菌发酵酸菜,用现代工艺让传统“东北味”更健康……这些“土中生金”的故事,正是大庆“1357”体系中“现代大农业”的生动注脚。
“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而是‘科技赋能’的新赛道。”参展的农业企业代表说,“从种植到加工,从田间到餐桌,大庆的农业正在全链条升级。”
文旅展区:非遗“活”起来,红色“火”起来,城市故事“潮”起来
在特色文旅展区,一组组“老手艺”与“新设计”的碰撞,让人眼前一亮:用油田老设备改造的文创摆件、将湿地风光绣进苏绣的非遗手作、把“大庆精神”融入潮玩的IP周边……这些“会说话”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圈”。
更值得关注的是“红色研学”线路——串联起油田磕头机、城中湿地、铁人纪念馆、非遗工坊的路线,不仅是“看风景”,更是“学精神”。“我们要让游客不仅记住大庆的‘油’,更记住大庆的‘魂’。”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文化是根,创意是翼,大庆的文旅正在从‘景点游’向‘体验游’升级。”
解码“1357”:大庆的“产业密码”成为“硬支撑”
哈洽会的“高光时刻”,背后是大庆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刻理解。
“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巩固1个支柱产业(油气采掘)、着力夯实3个优势产业(绿色化工、现代大农业、汽车及装备制造)、培育壮大5个战新产业(数字智能、现代生物、创意设计、新能源、新材料)、优质发展7个扩能产业(特色文旅、商贸物流、冰雪经济、现代金融、大健康、新型地产、油气开采服务),这套“组合拳”并非凭空而来。
近年来,大庆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走出了一条既稳固“油气”这个“压舱石”,又培育“数字智能”等新动能;既推动工业“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又促进农业“种养加销一体化”、文旅“全季全域”的创新之路。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4年,大庆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500万千瓦、居黑龙江省首位;全年完成项目签约额595亿元,99个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06亿元,项目建设综合成效蝉联黑龙江省第一。“1357”正从“蓝图”变为“实效”。
从“一油独大”到“多业并举”,从“传统工业”到“新质引擎”,大庆用哈洽会的舞台宣告: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正在以“新质生产力”为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庆新章”。
在大庆人的理念里,“1357”不仅是数字,更是底气;哈洽会,不仅是舞台,更是起点。行进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大庆市正行进得更稳乃至更远。
作者: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