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铁甲般的“身躯”给足前进的动力,无坚不摧的盾头上布满“巨齿钢牙”,随着盾头的转动,“呼嚓嚓……呼嚓嚓……”坚硬的岩石被“咬碎”,与岩体脱落的石块通过运输皮带被运出。
碎石块通过运输皮带被运出
“TBM(硬岩掘进机)掘进、皮带出渣、豆砾石回填注浆,每道工序都得盯紧。”在群山环抱的牡丹江海林市林海水库工程(输水工程一期)上段1号输水隧洞工程现场,TBM制造商中铁装备派驻的技术人员解飞在驾驶室忙着操作。
林海水库工程(输水工程一期)上段1号输水隧洞
这个春天,“大禹号”TBM开足马力,像一条“钢铁穿山甲”朝林海雪原深处掘进。
林海水库工程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一座以城市供水为主,结合防洪和灌溉,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位于牡丹江海林市境内的海浪河上游,总库容1.76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牡丹江市和海林市80万百姓提供1.8亿立方米优质饮用水;每年可并网发电6126万度,为牡丹江地区电力供应提供补充保障;可新增和改善下游灌溉面积15.37万亩,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撑;可将下游长汀镇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在传统的隧道掘进过程中,需要进行打眼、装药、起爆、排险、出渣、挂网等一系列操作,才能完成隧道掘进。过程中,工人不但要反复地人工进出隧道,对体能要求极高,而且还要熟悉设备性能。
锚定早日实现供水目标,牡丹江市林海水库管护中心带领黑龙江省水投林海项目公司、省水利设计院等各参建单位深入研究隧洞施工工艺,创造性地提出了采取TBM施工法施工,实现了黑龙江水利工程建设史上高寒高纬度地区小洞径长距离有压输水隧洞施工工艺的创新。
“大禹号”TBM双护盾硬岩掘进机
2025年3月21日,“大禹号”TBM双护盾硬岩掘进机首次在林海水库输水工程一期亮相。4月17日,伴随着“大禹号”TBM刀盘顺利启动,1号输水隧洞正式开始第一阶段入岩掘进。
从项目部、仓库、隧洞到指挥中心,宋春亮的脚步总是匆匆忙忙,手中的电话和对讲机响个不停。
宋春亮是黑龙江省水利投资集团庆达公司项目经理,负责林海水库工程(输水工程一期)的整体施工。
“‘大禹号’TBM双护盾硬岩掘进机整机长度为440米,开挖直径为3.86米。通过‘机、电、液’各项学科的高度集成,可一次性完成隧洞全断面开挖、同步衬砌、渣土卸运等工作,具有‘移动式掘进工厂’之称。”宋春亮介绍,“大禹号”的正式应用,实现了“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险”的施工理念,可掘进效率提高到常规钻爆法的3倍以上,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及安全水平,还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这段时间主要是对TBM的刀头、液压等系统进行磨合调试,克服地质围岩不稳定等挑战。到目前为止总共推进了229米,管片安装累计121环。”宋春亮说,现在是第一阶段装机,第二阶段计划5月中旬开始装机。“到那时候440米设备就全进去了,之后就实现了正常作业流转,每月预计可以掘进400多米。”
据介绍,林海水库输水工程一期自今年全面复工以来,截至目前,技术施工人员进场80人。“现在‘大禹号’掘进机每天除保证两个小时的强制保养外,22小时不停运转,工人是两班倒。各参建单位挂图作战,抢抓施工进度,加紧项目建设。”宋春亮说。
输水隧洞内,仪表盘指示灯次第亮起,机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起泵了!起泵了!”解飞在驾驶室拿着对讲机喊话。TBM正在开展超前地质预报,需要他来配合操作中控系统。“让‘大禹号’平安运行就是我们的责任。”解飞说。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