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矿区两项全国第一的诞生
黑龙江
黑龙江 > 能源 > 正文

鸡西矿区两项全国第一的诞生

上世纪50年代初,鸡西矿区连续取得了两项全国第一,一时间名声大噪,至今,一些市民仍津津乐道。

1950年7月1日,小恒山竖井正式破土动工。这是新中国第一对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年产60万吨现代化新型矿井。

鸡西矿务局当时都是斜井开拓,对竖井施工没有经验。国家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从淮南矿务局调来两名工程师和36名有竖井施工经验的老工人,又从恒山、滴道、麻山、城子河矿选调一些工人,以淮南矿务局的干部工人为主组成了施工队伍。

这对竖井从地表到深部煤层共分3个水平,各煤层间以石门相通,采取几个煤层共开一个运输道的开拓方式。当时是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期间遇到许多困难,两次遇到涌水问题,均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予以解决。

小恒山竖井施工采用分段掘砌单行作业法,也就是先由上向下掘进25—40米,然后再自下而上用混凝土砖砌壁。职工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共同努力,创造了螺旋砌砖法分组分圈交替打眼法,并改进了工具,改变了劳动组织,不但提高效率,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在试行高距离折圈施工中,每班9人,创下日进11.7米的纪录。

1953年12月23日,东北煤矿管理局、松江省委发来贺电,祝贺鸡西矿务局总机厂制造成功我国第一台联合采煤机——顿巴斯一型联合采煤机。

这台联合采煤机最先在麻山矿三井使用,最高月产1.5万吨,回采工效率10吨/工。第一台联合采煤机的问世,使我国煤炭生产有了一个飞跃,不仅大大减轻了矿工的劳动强度,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使总机厂实现了由维修厂向制造厂的转变,成为全国煤炭系统第一个生产采煤机械的企业。

1953年11月,鸡西矿务局总机械厂制造的中国第一台联合采煤机——顿巴斯一型联合采煤机被送往北京展览,成为鸡西的骄傲。第一台联合采煤机的成功制造,不仅填补了中国采煤机械制造的一项空白,而且还使中国开创了从人力挖煤时代迈入了机械化采煤的新纪元,为全国煤矿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东北工人学校和工人文工团的诞生

一、东北工人学校

1947年5月,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第一所培养煤矿干部的学校——东北工人学校在鸡西恒山煤矿正式建立。这所学校是避照当时担任东北工业委员会副主任的陈郁同志的指示建立的,是由陈郁同志的夫人袁溥之亲自主持开办的。这所学校的建立,不仅在当时对提高煤矿工人的政治思想觉悟,胜利完成矿山民主改革和恢复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等重大任务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为新中国的煤炭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骨干,所以当时的东北工人学校就成为新中国煤矿干部的摇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煤炭战线上许多同志大都是从东北工人学校出来的。

当时陈郁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党的干部的源泉,革命的斗争实践是培养干部的场所,对群众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加以训练,培养提高,回到群众中去锻炼,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造就我们所需要的大批干部”。袁溥之同志领着两名干部,经过短时间的筹备,在恒山煤矿领导和职工的支持下,准备好了办学所需要的教室、宿舍、食堂、桌凳等,招收了第一期学员,于1947年5月9日,东北工人学校在鸡西恒山煤矿正式开学了。

陈郁同志当时任东北工人学校名誉校长,袁溥之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并负责讲课,吴华同志和杨治泰同志负责党支部工作和教学的组织工作。学校建立了学校党支部,开始由袁溥之同志任支部书记,吴华任组织委员,杨治泰担任宣传委员。办了几期以后,由杨治泰同志任支部书记,专作党员的发展工作和支部的日常工作,袁溥之同志任官传委员,专门负责教学工作。学校的工作人员以后有所增加,陈平中、寇冠、韩国山、丛川源、蒋义先、吴维贤、邓涌泉等同志都在东北工人学校工作过。

学校的学员都是由鸡西矿区各厂矿的领导亲自挑选送来的。这些学员都是工人中的优秀分子,是在反汉奸把头斗争和恢复生产支援前线的工作中涌现出来的骨干积极分子。学员主要来自鸡西矿区的各厂矿、鸡西发电厂、鸡西铁路,外地来的学员有鹤岗各煤矿的矿工人和吉林蛟河、辽源等地煤矿工人。每期的学习时间是一个月左右,学完后回原单位工作。在教学上主要开设政治课、革命史和党的基本知识、阶级教育等课,此外还讲解工会知识、安全生产知识,以及劳模先进事迹。

1948年2月,国统区工人运动领导人朱学范在法国巴黎参加世界工联大会后,回到东北解放区,5月来鸡西矿区东北工人学校参观并向学员们讲话,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1947年6月,滴道矿来的学员张正喜,被推选为中国解放区青年代表团代表,在蒋南翔、宋平的领导下,出席了在波兰华沙召开的世界青年代表大会,并在华沙、克拉克夫等地参观访问。张正喜同志回国后,在东北工人学校作了出国访问的报告,大家为煤矿工人登上国际舞台而欢欣鼓舞,高呼口号并热烈鼓掌还扭秧歌,以表示祝贺。

东北工人学校从1947年5月在鸡西恒山煤矿开办,到1948年9月离开鸡西迁往哈尔滨,有1年半的时间,共办了14期,为矿区各厂矿和外地培养工人学员1668人。其中:恒山矿571人,滴道矿296人,城子河矿145人,麻山矿236人,矿区机械所38人,此外还有鸡西铁路、军工、电业系统的学员和鹤岗、蛟河、辽源等地的煤矿工人学员382人。1948年10月,学校迁到哈尔滨改为东北工业部干部学校,1949年1月,学校又迁到沈阳市铁西区,1949年年底,学校又迁到北京,改为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再后改为国家煤炭部干部学校。

二、东北工人文工团

东北工人学校办到第五期时,陈郁同志提出:“煤矿工人在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生活最苦,现在翻身当家作主人。干劲也很大,但是煤矿在山沟,缺少文化娱乐,工校要成立煤矿文工团,为煤矿工人服务”。遵照陈老的指示:东北工人学校决定,由杨治素同志负责,开始进行组建文工团的筹备工作,从各厂矿调来一些爱好文艺、会吹拉弹唱的青年工人,又从第六期学员中留下了一些青年工人,两下合起来有20多人。经过多方面的积极准备,购买了乐器和一些服装道具,然后于1947年10月正式成立了东北工人学校文工团。

工校文工团由杨治泰同志任政治指导员,大家推选韩国山同志为文工团的负责人,并开始组织大家排练节目。到了年底,东北工人学校正式任命陈平中同志为文工团第一任团长。当时的主要演员有徐展、王长厚、关志贤、傅亚东、王永和等。文工团的团员都佩带“东北工人学校文工团”的证章,成为当时鸡西仅有的专业文工团。

文工团成立以后,积极配合当时的矿山民主改革、恢复生产、支援前线等中心任务,以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灵活多样的秧歌剧、小话剧、说说唱唱等短小精悍的节目。到各厂矿的生产一线为工人们演出,受到广大工人和家属们的热情欢迎。学校文工团于1948年10月随东北工人学校迁往哈尔滨,以后又到沈阳,成为东北煤矿文工团,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到了北京,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煤矿文工团。

第三节支持抗美援朝

一、矿区支前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向朝鲜战场,同时全国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鸡西矿区广大职工在党的领导组织下纷纷举行集会、示威游行,表示坚决拥护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坚决以实际行动多出煤,出好煤,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全局10月25—28日平均日产高达70000吨,比前2天平均日产提高50%,最高日产达8136吨,四天超产11000吨。1950年10月30日,鸡西矿区党委提出开展反美爱国主义增产节约竞赛,号召党、团员要“发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站在抗美援朝的最前面”。矿区共组织338名宣传鼓动员,分赴各坑口、车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激发职工的爱国主义热情,积极参加增产节约竞赛,全年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

1951年1月10日,在深入开展抗美援朝斗争中,矿区组织开展慰问人民志愿军活动。共发出慰问信600多封,慰问袋475个,捐献现金1.5亿元(东北流通券)。此期间,矿区有1.57万余名职工订立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公约,8384名职工写出抗美援朝决心书,5795人报名赴朝参战。1952年,矿区党委积极响应毛主席“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发动矿区职工贯彻操作规程,实行责任制,保证安全生产,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全矿区各厂矿的工人,积极响应党委和工会的号召,掀起了创造新纪录运动的新高潮,新的效率,新的成绩,各个方面的纪录不断涌现出来。

1951年6月16日,矿区总工会根据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向全局职工发出捐献1架“鸡西矿工号”战斗机的号召。号召发出后,各矿厂热烈响应,积极投入献工献时、搞发明创造活动。其中采掘一线职工多出煤、多掘进折合价值11亿元(旧人民币,下同),井口(车间)提出发明、创造项目15件,改进劳动组织、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41件,创造价值17.5亿元。如滴道洗煤厂改进水洗机煤斗子,减少2号煤流失,每月增收1.4亿元,节约机械、人工费用2.6亿元。同时,矿区有6200多名职工家属、3000多名学生主动捐献现金、手镯、耳环、头钗等金银首饰。恒山矿一位1926年参加革命的李文钦捐献银圆18块、84万元。全年全局实现了捐献1架飞机的目标,并超额完成了东北局交给矿区增产节约指标折合粮食11.4万吨的任务。

二、军工支前

1950年10月,全国军事工业部门进入了紧急战备生产动员,这时的二三军工厂已进入了战时战备生产状态。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需要大批量生产六0迫击炮弹,同时又接受试制和生产讯号弹十五万发的战备紧急任务。为支援人民志原军在朝鲜战场作战,二三厂广大干部和工人昼夜突击完成战备生产任务。到1950年底,六O迫击炮弹生产完成年计划114%,产量比上年增长一倍;讯号弹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和试验,投入大批量生产,在短短时间内,超额完成战备生产任务,完成153,582发,为计划的102%。同时还完成了为兄弟单位协作配套任务,其中有六○弹壳、六○迫击炮弹引信、猎枪式六○弹发射管,供给兄弟厂完成战备任务。

1951年9月,东北兵工局下达生产苏式76.2野炮榴弹底火的试制任务,并决定将原来生产的六○弹和各种专用设备及部分人员移交给六七二厂组织生产。1951年共生产六○弹 1401342发,比1950年超产39.526,同时还生产讯号弹底座火台、底火帽、底火装共1022400发套,供兄弟厂装配成弹。这一年生产的弹药,大部分发往朝鲜战场,在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

自1948年二季度开始生产的六O弹,连续四年,共产出3489959发。生产的这些弹药源源不断地支援了解放争中我军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6月,试制苏式76.2榴弹底火成功。7月12日,五七二厂关于苏式底火试制成功,特向中央兵工总局东北兵工局写出了报告。8月20日,东北兵工局关于76.2底火试制成功给五七二厂发了贺信,并奖给工厂奖金一亿元(东北币)。

三、电力支前

1950年11月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工人发出了“全国工人阶级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支援志愿军在朝鲜的斗争”的号召。为支援抗美援朝,鸡西发电厂领导深入基层进行广泛的宣传。工会利用黑板报、大字标语、广播等宣传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同时组织职工排练短小文艺节目进行宣传,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国际主义热忱,及时组织召开了青年座谈会、时事宣讲会、讲演会等,对青年进行抗美援朝意义的教育。汽车队司机耿文英,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带着发电厂全体职工的重托,勇敢的奔赴朝鲜前线,被分配到野战汽车十三团服务。

1951年8月,鸡西电业局发出了订立爱国公约的要求。广大电厂职工积极响应。通过多次召开动员会、讨论会,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了制订爱国公约的重大意义,都重新制定了爱国公约,重新订立的爱国公约不但结合了爱国增产节约,镇压反革命等当前政治内容,并有贯彻执行爱国公约的办法等。通过广泛地宣传和订立爱国公约,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调动了广大职工生产积极性,全厂职工投入到生产大竞赛中来。工人在工作中不计报酬,不计时间,每月献一天工,工作中节约每一公斤铁、一克煤,全厂227名职工捐献金额达31.421千元,超过预定捐献额的1.5倍,受到了省市政府的表彰。

来源:鸡西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