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大冷面:一碗面的百年传承,一座城的美食未来——看政策如何“燃爆”舌尖上的城市名片
黑龙江
黑龙江 > 资讯 > 鸡西 > 正文

鸡西大冷面:一碗面的百年传承,一座城的美食未来——看政策如何“燃爆”舌尖上的城市名片

一、鸡西大冷面:从市井烟火到文化图腾

在鸡西,冷面早已超越一碗普通的食物,成为融入城市血脉的“市吃”。鸡西冷面已经有116年的历史。14世纪初,朝鲜皇室贵族食用的凉面传到民间。自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就有朝鲜人进入中国东北,经梨树镇、平阳镇、当壁镇,去虎饶、俄罗斯滨海谋生。1925年,朝鲜族姜庄氏将传统冷面与本地辣菜技艺结合,奠定了鸡西冷面的雏形;1952年,第一家冷面馆在红军路开张,国营朝鲜族大冷面馆的成立更让这一美食走向大众。

图片

此后几十年,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苦心钻研,鸡西冷面逐渐形成独具特色、更适合东北人口味的地方风味。作为朝鲜族和汉族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鸡西冷面也成为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具象表达。它彰显着鸡西人的生活方式,也浓缩着鸡西人的生活态度。

图片

2016年,鸡西“朝鲜族大冷面”的朝鲜族传统饮食技艺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成为鸡西餐饮行业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鸡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鸡西冷面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从2023年开始,鸡西·兴凯湖冷面节一年一度如期举行,让美味诱人的冷面成为鸡西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图片

2024年,《龙江传统美食 鸡西大冷面》省级地方标准发布。鸡西的市场监督管理局还专门召开过冷面质量提升的工作现场会,力保这张城市名片的优质、安全。

图片

特色:- 咸酸与火辣的交响:不同于延吉冷面的甜酸奢华,鸡西冷面以咸口为主,汤汁微辣回甘,面条柔韧筋道,配以冰碴或温汤,冬夏皆宜。

图片

- “万物皆可拌”的辣菜文化:从白菜、黄瓜到明太鱼、桔梗,50余种辣菜以辣椒油“点睛”,近年流行的“鸭食菜”更是将冷面汤与辣菜混拌,碰撞出独特风味。

图片

- 现压现吃的仪式感:坚持现压工艺,保留荞麦面与小麦面的鲜活口感,成为鸡西人“吃面如见乡”的执念。

图片

如今,在大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成都、三亚等城市,甚至远在日本,都可以看到鸡西人开得红红火火的冷面店,既消解了客居当地的鸡西人的乡愁,也让更多的外地人见识了这一鲜美火辣的东北美食。

图片

小红书截图

二、政策加码:

十项措施助力“小冷面”撬动“大经济”

2024年6月,为将鸡西冷面从地方特色升级为全国美食名片,鸡西市商务局联合多部门推出《关于支持“鸡西大冷面”发展的若干措施》,以真金白银和精准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并公开向社会征集意见:

1. 支持品牌保护与扩张

- 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注册“鸡西大冷面”地理标志,申请成功者奖10万元,筑牢品牌护城河。

- 连锁与旗舰店扶持:投入资金10万+,本地店面升级补贴30%,每个企业最高补贴10万。

2. 支持产业链全环节赋能

- 加工厂设备补贴:冷面、辣菜加工厂投资超百万最高可获30万补贴,夯实产能基础。

- 网红店与线上突围:每年评选10家网红店,奖励最高达万元;电商销售每单补贴1元,最高10万单,借直播风口破圈。

3. 支持文化IP与长效传播

- 老字号评选+美食节:挖掘“鸡西老字号”,奖励10万元;每年10天冷面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市政府已连续两年发放50-60万元的冷面专项消费券,打造全民狂欢IP。

- 宣传片+文创衍生:省级媒体推广、伴手礼开发,让冷面从餐桌走向文旅消费。

三、未来可期:一碗冷面背后的城市野心

政策不仅是资金扶持,更是对鸡西文化自信的唤醒。通过标准化建设、食品安全升级,鸡西冷面正从“地方小吃”向“品质产业”转型。

舌尖上的经济蓝图:

- 从“市吃”到“国潮”:依托线上销售与连锁扩张,冷面将带着辣菜的“火辣基因”走向全国餐桌。

- 文旅融合新场景:冷面节、文创产品、景区体验店,让游客“为一碗面赴一座城”。

- 乡村振兴引擎:冷面原料基地、加工厂建设,带动荞麦种植、辣椒加工等上下游产业,激活县域经济。

图片

一碗冷面 半城烟火

鸡西大冷面的未来,是政策的“有形之手”与民间的“美味信仰”共同书写的故事。当冰碴冷面滑过喉间,当辣菜点燃味蕾,我们品味的不仅是百年技艺的坚守,更是一座城市以美食为媒、向世界递出的热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