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办公厅公布《2024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名单》,经黑龙江省民政厅遴选推荐、第三方专家评审,鸡西市民政局《以“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件事”小切口助推救助帮扶质效大跃升》入选优秀案例名单。全国各地共有14家单位入选,而鸡西市是东北三省中唯一入选的单位。
那么,“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件事”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呢?又是如何助推服务质量升级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程前往鸡西市进行深入了解。
数据跑腿 救助直达
“没想到手机填个表,救命钱就追着来了。”鸡西市黑台镇宋大爷(化名)每周需三次肾透析,老两口正为医疗费发愁时,镇里“政策雷达”已捕捉到预警。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主动上门,手把手教他们在“龙江民政通”小程序提交申请,全程只填一次表、传一次材料,医疗、住建等4个部门通过“救助通”智慧平台自动联办,35个工作日内宋大爷的多项补贴同步到账。
“现在救助政策像长了眼睛,总能在最需要时精准抵达。”宋大爷的感慨印证着数字民政服务蝶变升级。在鸡西,像宋大爷一样通过“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件事”快速办理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背后是鸡西市充分运用“数字政府”建设能力,开发建设“救助通”智慧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免填写”、材料“免提交”,群众无感办理、免申即享。
通过打造“救助通”智慧中枢,归集民政、医保等15个部门50项救助帮扶事项,群众只需在1个窗口、提交1次申请、提供3份材料即可办理社会救助事项,平均减少办理环节6个、减少申请材料13个、减少办理时间35个工作日。依托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实时监测8.5万低收入人口,强化分层管理、动态监测,累计识别疑点和预警数据11.5万条,经过监测预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缺式救助,将申请人信息推送“救助通”智慧平台,平台将人员身份、表单信息、提交材料分转办至各相关部门。
社会救助申请窗口
居民前来咨询社会救助政策
“鸡西市‘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件事’实施以来,全市已有10728名困难群众一次申请即享受多项救助政策,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鸡西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郭羽欣说。
眼下,这个会思考的救助系统仍在进化。当宋大爷的低保金到账时,平台已开始追踪透析频次变化,预备衔接临时救助政策。这种“政策找人”的智慧救助模式,正让更多救命钱精准抵达。
加强部门协同 兜底保障无遗漏
鸡西市滴道区东兴街道白云社区的王大姐(化名)在患癌后,通过街道的“社会救助一件事”窗口迅速获得了救助。她发起了申请,10天内就完成了从入户核查到低保审批的全流程,并获得了每月816.5元的保障金。此外,根据王大姐的低保对象身份,相关部门还为她发放了廉租房补贴、医疗保险资助、取暖补助金和用电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王大姐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龙江民政通”查看自己享受的各项救助政策。鸡西市东兴街道办事处民政助理张婷表示:“以前在我们办理过程中,困难群众享受的补贴项目多,需要多头跑、来回跑,现在通过数据共享和流程优化,多项补贴都可以一站式办理,这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鸡西市救助通平台的运用更是实现了社区一次录入,住建、医保、人社等专项救助实施部门立刻审核、办理的高效模式。鸡冠区南山街道康新社区党委书记王金涛介绍:“依托鸡西市救助通平台,我们实现社区一次录入,住建、医保、人社等专项救助实施部门立刻审核、办理,实现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
鸡西市救助通平台
郭羽欣介绍,在工作中发现社会救助事项办理涉及多个部门,困难群众需要多次奔波。因此,民政部门牵头协调了医疗、住建、教育等15个相关救助主管部门,整合救助资源、优化办事流程、强化数字民政建设,加快实施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确保困难群众一次申请即可享受多项跨部门、跨层级救助帮扶政策。
为了进一步提升效率,鸡西市打通了12个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了困难群众既能“指尖办”也能“免申享”。在“龙江民政通”微信小程序提交申请后,住房、医疗等7类救助政策会自动匹配。对于不便操作手机的群体,工作人员会上门代办,确保政策能够精准送达困难群众。
现在,鸡西市的困难群众只需带着身份证、户口本到常住地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然后回家等待即可。相关部门会根据申请人的家庭身份认定情况,对照清单进行分类甄别,确定其能够享受的救助政策,并通过数据推送主动为其提供政策帮办、代办服务。
“便捷高效”到“暖心关怀” 打造社会救助新格局
“通过‘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件事’一站式服务推送,极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以前群众办事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只需到一个窗口,甚至足不出户就能解决问题。困难群众满意了,我们的工作也更有成就感。”张婷笑着说道。
高效“大救助”新格局的背后,是鸡西市将数字民政纳入全市数字政府“一盘棋”的成果。依托海量的政务基础数据,数字民政服务实现了蝶变升级,不仅让系统整合更有深度、社会救助更有精度,更让民政服务充满了温度。
“我腿脚不方便,工作人员上门帮我办理的各项补贴申请,一次性就能搞定,真的太方便了。”鸡西市滴道区东兴街道居民赵金鹏说。
郭羽欣说:“现在,办事方式从‘多地、多窗、多次’转变为‘一地、一窗、一次’,不仅大大减轻了基层工作量,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温暖。”
记者正在采访救助对象赵金鹏
这种“有温度”的服务,不仅得到了困难群众认可,也让基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找到了更多的价值感和使命感,真正让社会救助服务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记者:杨惠暄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