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于1月13日成功发射8颗卫星,至此累计发射卫星24颗,业务覆盖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哈尔滨星网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入驻“星谷大厦”,推动航天供应链本地化;哈尔滨同创普润集团有限公司打破国外垄断,9条生产线陆续试产,产品走向全球……今年春天,新征程上的哈尔滨新区民营企业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彰显出强劲韧性与勃勃生机。
哈尔滨同创普润生产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超高纯铜及铜合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记者从哈尔滨新区发改局获悉,新区深入开展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行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到2023年,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高新技术企业从378家增长到1281家,增速连续三年超过40%,年均增长率49.8%,全市占比从32%提升到45%,全省占比从19%提升到29%。2024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78家,占全市的41%;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总量占全市的39%;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量占全市的30%。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民营经济发展动能澎湃。
“五个一”综合审批模式是新区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建设项目审批领域创新举措,具体包括“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套材料、一并审查、一份许可”五个环节,旨在全面优化审批流程,促进企业投资项目快速落地和开工。哈尔滨新区通过“五个一”综合评审新模式,整合跨领域、跨行业、跨专业审批事项,显著压缩审批时限和环节。审批时限从原来的18个工作日以上压缩至1个工作日(不含法定公示和技术评审时间),审批环节从最多36个压缩至6个,大幅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推动企业落地成长。
新区还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创新推出“以照为主、承诺代证”“无感审批、容缺受理”等“放管服”改革举措,产业项目供地程序缩短至40天,审批效率全国领先,“无感续证”入选全国第五批全国最佳实践案例。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114个领域解决了“准入不准营”问题。“码上安全”等改革经验全市推广。
海临科展厅
新区发改局创新工作思路并加强服务意识,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小微企业。开展了“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通过深入各类园区、社区以及乡村,全面摸排了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建立了详尽的“两张清单”:一张记录了企业的具体融资需求,另一张则详细列出了可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产品。确保了信贷资金能够直达基层,且过程快速便捷。并注重提供利率适宜的贷款产品,真正做到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开展“相约周五 融在新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活动平台。秉持着促进新区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宗旨,已有3600多家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活动,成功举办182场活动。活动紧密围绕新区生物经济、数字经济、成果转化、产业振兴、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及人才培育等核心领域,新区发改局、科技局、工信局、招商集团、产投集团等政府部门携手,联动深哈产业园、利民生物医药园区、江南园区等产业园区,同时联合思灵机器人、航天海鹰、惠达农业等新区重点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会、专精特新协会、物联网协会、高企协会、孵化器协会等主流行业协会,共同构筑了一个集金融、政策信息、科创资源共享及人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该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便捷服务,特别针对困难企业给予了金融扶持;建立了政策信息服务平台,确保企业与政策之间的精准对接与高效传达;推出了科创中国资源共享平台,有力推动了新区的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升级;构建了新区人才服务平台,进一步丰富了新区的人才就业服务体系。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新区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融通发展,加速了创新集群的形成。
记者:薛婧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