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尔滨两会提案看机器人产业发展“航向”

从哈尔滨两会提案看机器人产业发展“航向”

今年哈尔滨两会期间,“机器人”依旧是提案高频词。哈尔滨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基础坚实,具有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基因优势。如何将哈尔滨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undefined

手术机器人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结合,让机器人具备更自然的对话能力,机器人硬件成本不断下降,加速了商业化进程;老龄化、劳动力短缺、消费升级,加速了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增加,智能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个大众消费热点。”政协委员咸伯居直言机器人产业未来可期。

哈尔滨如何抓住这一消费热点,抢占先机?咸伯居建议,要构建区域产业链生态,利用技术、投资、应用场景等途径,积极引进机器人产业核心企业;推进补链工程、强链计划,支持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博实自动化等企业联合本地装备制造商,打造“核心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垂直链条,创立自主品牌。要提升金融创新支持力度,省市联动成立5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对落户哈市的机器人核心企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给予配套支持;尝试设立针对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专项贷款渠道。要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建立“哈工大+”等创新联合体,实行教授创业“股权激励+离岗保留编制”政策,推动专利本地转化。

智能机器人项目展示

智能机器人项目展示

近年来,我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处于创新爆发期,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的效果愈加彰显,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将进一步满足工业、农业、特种行业等领域的应用需求,还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哈尔滨是国内最早进行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城市之一,拥有雄厚科教实力和坚实产业基础,具有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独特优势。就做强做大智能机器人产业,政协委员王亚杰建议,要构建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各类科技计划,引导在哈高校、院所、企业发挥自身科研优势,重点发展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实现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高水平自主可控,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利用招商政策等吸引省外具有一定实力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来哈市落户,加快形成自主可控的机器人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链完整性。同时,要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组建技术联盟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用促进成果转化;鼓励校所人员持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培育产业新生力量。结合各区产业优势和特色,分区域建设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及产业化园区。

冰雪大世界园区内的数智指路机器人

冰雪大世界园区内的数智指路机器人

随着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广应用,一些低技能岗位面临被取代的风险,大批量高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使劳动者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增大,届时将出现大批大龄失业人群。哈尔滨如何未雨绸缪,促进大龄失业人群再就业?政协委员程立华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特别是数字素养与技能,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开发的前瞻性、针对性。二是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业协同性,做好数字转型中的岗位挖潜、职业转换,催生新行业新岗位;通过鼓励社区开发智能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社区管理等灵活岗位,方便部分大龄群体兼顾家庭与工作。三是建立从供需信息挖掘、线上精准匹配到职业技能培训的全流程促就业长效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形成的各类就业数据及报告,针对特色产业、服务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四是建立再就业精准对接服务机制,打造数字化对接服务平台,开发专业的就业服务工具,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信息筛选、岗位智能推荐等功能,达到线上精准人岗匹配效果。

(图片为黑龙江日报资料片)

记者:李爱民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