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航天育种” 北大荒薯业集团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再添“芯”动能

“马铃薯+航天育种” 北大荒薯业集团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再添“芯”动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紧密连着“国之大者”。如今,种子不再限于在田野之中生根发芽,更有机遇迈向浩瀚太空,开启独特的航天之旅,在宇宙间探寻全新的进化,为农业发展孕育更多样化的希望与潜力。

马铃薯种子

马铃薯种子

2024年10月11日,我国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而随卫星“遨游太空”的北大荒薯业集团的马铃薯种子也顺利返回。

2024年12月10日,历时11天,经过 “消磁”处理之后,航天生物集团广梅航天育种研发中心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薯系列”马铃薯微型薯品种、优良的高世代品系实生种籽以及由北京市方圆公正处予以公证的搭载公证书移交给北大荒薯业集团,即将开启后续试验种植和后续的评价鉴定。

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北大荒薯业在马铃薯新品种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种源自给自足、自主可控的愿望。截至目前,北大荒薯业集团已筛选出适合淀粉、全粉、薯条、薯片加工的高产、高含量、高抗病品种20余个。其自主研发的“东垦1号”和“北薯”系列高淀粉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种薯,实现了种源自给自足、自主可控。与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团队合作研发的“中薯早39号”早熟高淀粉马铃薯种薯填补了国内早熟马铃薯种薯兼容高淀粉的历史空白。

航天科技助力种薯释放“芯”动能

航天农业“大家庭”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航天育种。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是将马铃薯种子置于太空特殊环境中,在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超低温、极洁净等极端条件作用下,促使种子内在基因变异,可大大缩短育种进程,加快新品种的选育步伐。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新品种在较长的田间选育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感染(类)病毒,导致新品种种性退化,难以保证新品种在生产中长期发挥其增产潜力。

北大荒薯业集团北薯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马力表示,为解决种薯这一“卡脖子”问题,北大荒薯业集团与航天生物集团广梅航天育种研发中心联合开展马铃薯航天育种工作,利用太空微重力产生强变异的特性,将种薯送到太空后返回地面进行种植选择,从而选出优良的符合目标特征的专用型品种,最终,快速投放到国内市场使用。

在马力看来,马铃薯种薯是科技的产物,这次搭乘“实践十九号”卫星遨游太空,将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挖掘马铃薯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等特点。

无独有偶,与马力有相同看法的还有长期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脱毒种薯繁育研究的现任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长金黎平,她说:“经历过太空遨游的作物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部分后代将表现出高产、抗病、维生素含量大幅提高等特性。”她曾先后培育出30多个鲜食、加工、特色马铃薯品种,其中“中薯3号”“中薯早35”等品种在中国广泛种植。

“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诱使植物种子种薯发生基因变异,创制新种质、新材料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技术。”金黎平表示,“这项技术具有有益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等优势,已成为种业源头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培育高产、质优、抗病的马铃薯新种质资源、新品种,推动马铃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种子回来了,我们计划第一试验地放在北大荒薯业集团云南宣威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进行,争取早日培育出更高产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谈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马力信心满满。

端牢“饭碗”需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种子是农业“芯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收益和农民收入,事关农产品全球竞争力,事关能否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马铃薯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发展和提质增效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北大荒薯业集团聚焦主业,持续开展种薯繁育、产品研发、基地建设、薯类加工、产品销售、贸易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全球化产购储加销业务,先后在陕西定边、内蒙古乌兰察布、贵州威宁、云南宣威、辽宁朝阳等全国多个适合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地区合资合作建厂,通过高淀粉种薯统供、全程机械化管控、生产加工拉动、农业服务托管、种植订单回收,建立并推广“研发+供种+基地+订单+农服”的北大荒模式,以专业化、定制化服务指导和示范引领,着力提升当地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undefined

马铃薯育种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对优质马铃薯种子的迫切需求,让北大荒薯业的管理者清醒地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为防止‘卡脖子’,丝毫不能松懈。”北大荒薯业集团北薯种业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董事长杨庆东表示,北大荒薯业集团依托基地资源优势,实现了马铃薯种苗和微型薯的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形成脱毒马铃薯品种选育、脱毒快繁、原良种生产、种薯储藏和经营的产业化体系。此次与航天生物集团合作,实现卫星搭载和太空育种,在探索我国马铃薯培育特异种质资源新途径、推动实现马铃薯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以及种源自主可控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undefined

科研人员检查马铃薯种子质量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盛万民表示,目前,我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上还存在马铃薯病毒汰除率不高、原原种生产成本较高、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也成为黑龙江省及全国马铃薯生产上脱毒种薯覆盖率低的“卡脖子”技术瓶颈。以北大荒薯业集团为代表的马铃薯企业,积极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完善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有机结合,建立了马铃薯(类)病毒高效汰除技术等一系列脱毒种薯高效生产技术,显著提高马铃薯(类)病毒汰除效果,原原种生产成本明显下降,使黑龙江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覆盖比例得到明显提高,已从“十三五”的36%提高到目前的43%。全省马铃薯单产水平已从“十三五”的1570公斤/亩提高到目前的1700公斤/亩。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东北农业大学教授石瑛表示,今年9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农业科技企业座谈会强调,要大力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北大荒薯业集团,能够立足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围绕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的战略需求以及马铃薯产业发展急需,联合多元主体合力攻关,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为推动科技供给、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以及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天空地一体化”让马铃薯种植更智慧

在交接仪式之后,一场以“规模化农场天空地一体化信息感知与智能决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为主题的研讨会,开启“马铃薯天空地一体化”科技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马铃薯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的大讨论。

回想起2023年7月,记者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马铃薯大会时,走进位于克山农场北大荒薯业集团马铃薯种植基地智慧农业中心,见证智慧感知、智慧生产、智慧植保和智慧服务的震撼场景。

据介绍,针对规模化农场向智慧农场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着农业信息快速协同获取技术弱、智能诊断分析模型缺、绿色高效智慧集成模式少、精准管理与服务能力差等突出问题,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全国知名院所和行业著名专家规划设计的“马铃薯天空地一体化科技项目”在克山农场北大荒薯业集团马铃薯种植基地落地。该项目以物联网、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集成融合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网等多模态数据,实现规模化农场的地块管理、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事记录、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土壤熵情、环境信息、物联网信息、农机管控、分析预警等信息的多维可视化展示,形成规模农场生产要素监测“一张网”、分析决策“一张图”,有力提升马铃薯产业的信息感知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让“坐在办公室里种田”成为现实,在国内马铃薯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领域先行一步。

undefined

航化作业

“智慧农业让农业生产各环节更精细、更精准,改变过去靠经验去种田的思维,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切实提升作物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帮助农户增加收入。”杨庆东表示,北大荒薯业集团将切实坚决扛起国企使命担当,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升级和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决打赢马铃薯产业与种业翻身仗,为实现我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北大荒智慧与力量。

通讯员:赵越 张克华;记者:刘畅 姜斌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