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首个第二代火险因子采集系统落户北极村
黑龙江
黑龙江 > 资讯 > 正文

东北地区首个第二代火险因子采集系统落户北极村

森林可燃物含水率对火险预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动态监测林区地表可燃物干湿变化具有较大难度。今年,黑龙江省生态气象中心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融合美国的SMAP、日本的AMSR2和中国的FY-MWRI多源卫星微波地表可燃物含水率产品,生成1KM分辨率的林区微波地表可燃物含水率监测产品,至此,我省突破性实现了可动态监测林区地表可燃物干湿变化。

野外试验

为了检验检测该产品稳定性,实现林区地表可燃物含水率连续监测。8月21日,在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完成了首个基于连续称重法的第二代火险因子采集系统示范点建设。今后,系统的数据用于气象卫星反演的微波地表可燃物含水率产品提供连续地面校正,有效填补了原有火险模型地表可燃物含水率无法近实时监测的技术空白。并且该数据未来将结合森林多火险要素应用于精细化雷击火险预警模型算法研发。

仪器安装

近日,由黑龙江省生态气象中心联合组织的风云气象卫星火情监测预警野外试验已在北极村顺利完成,试验对自动观测仪器进行了布设并实现了相关要素的观测。

本次试点的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覆盖率85.3%,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同时也是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区,黑龙江省雷击火主要发生在大兴安岭,占全省95%。

据了解,该套系统是由东北林业大学自主研发设计,实现了自动采集森林火险因子,包括风速,环境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气象要素和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并且通过携带的北斗模块和4G通信实现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可与原有第一代仪器数据在黑龙江省智慧天眼火情监测系统并网运行,实现大兴安岭地区“天空地”一体化火灾监测与火险早期预警。

仪器安装

此外,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黑龙江省生态气象中心以及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联合借助应用示范建设契机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气象中心等10个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针对大兴安岭地区区域特色提出在森林草原防灭火以及森林生态监测评估等领域的建设建议。

通讯员:蒙婷婷 李哲;记者:宋晨曦;摄影:姜雨涵 宋晨曦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