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咱做到了心中“有数”!

守护绿水青山,咱做到了心中“有数”!

微信图片_20240821140320.png

年初以来,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按照“智在感知,慧在分析,应需而建,用之有效”的建设理念,率先建立集数据采集、分析、可视化于一体的Bigemap一体式生态环境监管操作平台,形成管理合一、创新运用、数据赋能、可视分析的数字化转型新格局,助力我区打好生态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地区生态环境局Bigemap一体式生态环境监管操作平台上,水环境、大气污染防治、固废管理等各类执法监管数据全部汇集在一起,借助这个“智慧大脑”,工作人员只需点击鼠标便能实现对全区各地生态环境监管的集中管理。

“我们将重点工作执法监管信息全部纳入到平台中,按照不同的工作类别,单独为每项工作建立监管图层,通过县区收集、地区汇总,可以清晰直观的看到每项工作的进展过程和问题整改状态,通过这种云端的方式能够有效的监督问题整改成效。”地区生态环境局督察整改工作专班科员高静向记者介绍。

“另外,各县(市、区)外业人员在户外采集信息的时候可能会碰到没信号的情况,那么可以使用我们这个平台的离线上传功能,与之前传统的工作模式相比,大大节约了时间上的成本,同时也实现了全系统的实时监管。”

记者了解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域辽阔,行政监管区域范围较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高效、更精准地开展监管工作,地区生态环境局把握“时”与“势”,全面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云计算,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建立单独的水、大气、固废、非现场综合监管、精准执法等数据录入和应用模块,把“水气源+执法”四大要素集成应用,全方位将数据整合到平台中。目前,该监管平台已在生态环境系统无缝衔接,实现各县(市、区)之间信息共享,打破地县两级监管不到位情况,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一张图”。

截至目前,该平台共收集了生态环境监管点位700余个,动态更新基础信息320多条,生态治理日益走向精细化、数据化、智能化。

下一步,地区生态环境局将陆续扩大软件应用范围,努力挖掘潜在功能,紧紧围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迫切需求,利用智能软件辅助日常监管工作,努力在软件运用与结合中创思路、出特色、见实绩。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