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者胡小石讲述《乌苏里船歌》诞生记
黑龙江
黑龙江 > 资讯 > 正文

词作者胡小石讲述《乌苏里船歌》诞生记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首《乌苏里船歌》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唱出了赫哲族的美好幸福生活,也让世界听见了赫哲族这个民族。在哈尔滨市开江民俗文化周到来之际,《乌苏里船歌》词作者胡小石接受《哈尔滨日报》记者采访,回忆并讲述了传世之作《乌苏里船歌》诞生的往事。

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胡小石1940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市,从小长在江苏省扬州市,1959年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作生活至今。胡小石扎根黑土从事音乐文学创作半个多世纪,荣获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如今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铄。“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江节了,江边有好几个合唱团都在演唱《乌苏里船歌》,还有江边舞蹈队跳舞时,用这首歌伴奏,别提多热闹了。”胡小石说,他们夫妇现在北京的女儿家,预计5月中旬回哈尔滨,要不就到现场参加开江节的庆祝活动了。

22 岁时,胡小石就创作了《乌苏里船歌》的歌词。“那是1962年,我受歌唱家郭颂的委托,创作一首反映百姓生活新气象的歌曲。在采风期间,我与作曲家汪云才相遇,没想到三人一拍即合。汪云才当时是为哈尔滨话剧院排演的话剧《赫哲人的婚礼》作曲,到这里采风深入生活。我们发现赫哲族的故事是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最好的典型,是歌颂社会主义中国的好教材。”胡小石说,党和国家帮助赫哲族重建家园,为他们无偿提供渔猎工具、粮食、衣物等,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采风期间,胡小石在同江街津口、八岔和饶河四排等三个赫哲族聚居地生活了三个月,在黑龙江边和乌苏里江边与赫哲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赫哲族独特的说唱艺术——伊玛堪。赫哲族是黑龙江省最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据胡小石回忆,民间艺人葛德胜演唱的伊玛堪和能歌善舞的付万金演唱的各种赫哲族民歌,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灵感。采风期间,胡小石恰好赶上乌苏里江渔汛。蓝色的乌苏里江、打鱼的船队、苍翠的大顶子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胡小石和汪云才便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创作,将赫哲人的心声和幸福感集中歌里,《乌苏里船歌》就这样诞生了。

“歌唱家郭颂是一个对艺术特别认真的人。”胡小石告诉记者,跟郭颂合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今天刚说好,明天又会推翻。就这样反反复复打磨了三个多月,才终于完成了《乌苏里船歌》这首音乐作品。”《乌苏里船歌》写好后,郭颂恰巧到日本演出,并在联欢会上第一次试唱了这首歌,迎来阵阵掌声。在回国途中,郭颂途经中国香港时,他就把这首新歌唱了出去,于是,中国香港的唱片公司当即录制了唱片,《乌苏里船歌》的第一张唱片便这样完成了录制。

回来后,《郭兰英、胡松华、郭颂民族唱法音乐会》在北京举行,郭颂在首都舞台上第一次正式唱出了《乌苏里船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就将此歌录制成了“每周一歌”,向全国播放。之后,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唱片《乌苏里船歌》,并获首届“金唱片奖”,天津的音乐刊物第一时间刊发了歌片,从此《乌苏里船歌》家喻户晓名扬天下。

上世纪80年代初,《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国际音乐教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当地赫哲族交朋友,和渔民一起到江里打鱼,同吃同住同劳动。‘船儿满江鱼满仓’就是当时切实的感受。渔船成队,都是满载而归,赫哲族这种幸福感是很强烈的。”胡小石告诉记者,他家就在松花江边住,家里有一张老式的桌子,家喻户晓的《乌苏里船歌》、1500余首歌词以及100余台文艺晚会策划稿,都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胡小石还曾经为赫哲人创作了一首《口弦叮咚》的歌,写的是赫哲族人民演唱民族乐器口弦的欢乐情景。今年8月份,胡小石应邀寻访《乌苏里船歌》的诞生地,将再次追忆曾经与赫哲人同吃同住同创作的岁月。

哈尔滨日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冰城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