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秸秆蜕变为纤维素乙醇,这是一个产业化新突破。2021年4月,国投先进生物质燃料(海伦)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海伦市年产3万吨纤维素燃料乙醇示范项目动工,2022年5月投料试生产。
国投生物质燃料(海伦)有限公司是应用“负碳”转化技术、以玉米和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生物技术企业。该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攻关工程支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获批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项目。
企业厂区
这一企业的落户,是充分利用龙江生物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生物经济的典型代表。该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从技术的自主创新角度来看,国投生物项目团队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从原料收储运到预处理、高效酶解、发酵转化、提纯精制及综合利用全流程,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纤维素乙醇产业化技术,在工艺指标、系列装备、智能控制、总能量产出效率、单位产能投资额等方面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还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纤维素乙醇已具备规模快速扩大的技术条件。
“每年春耕之前,农民都为满地的秸秆犯愁,如今有了这个企业回收秸秆,农民不但不放荒了,还增收了。”海伦市长发镇长华村党支部书记孟广义说,生物质燃料企业解决了秸秆的去向问题。海伦市作为农业地区,秸秆资源丰富,据悉,2024年,海伦市计划玉米种植面积约163.7万亩。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纤维素乙醇,不会“与人争粮”,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种粮收益,进而保障粮食安全。以玉米秸秆为例,1吨纤维素乙醇消耗5吨秸秆,在收储运环节每吨秸秆可为农民增收300元。如果产业形成规模,一年生产1500万吨纤维素乙醇即可为农民增收200亿元以上,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此外,该项目投产后解决直接就业人员近300人。
企业厂区
近年来,海伦市积极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为企业提供最优惠政策、最便利服务、最优良的环境,不仅在政策上给予企业大力支持,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方面下足了功夫。对于国投生物来说,政府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接通了铁路线,修缮了周边道路,确保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畅通无阻。
国投生物综合管理部经理贾井行介绍,目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研发以玉米皮和玉米秸秆等纤维素物质为原料的“2代”燃料乙醇技术,我国的纤维素乙醇研发进程在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项目的示范成功不仅对国投生物、国投集团乃至国家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更是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路径。
通讯员:马明舒;记者:董新英;摄影:万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