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根本,关键还是在产业。近年来,同江市积极鼓励村党组织挑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大梁,巧用文旅融合优势、找准因地制宜点位,走出了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致富道路。
文旅巧念致富经
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被誉为赫哲故里,赫哲族世代生活在这里。渔业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容水态,苍翠欲滴。走进渔业村宛如进入了一个露天美术馆,赫哲族渔猎文化、 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
同江市委始终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根据民族村的资源优势,积极谋划项目,争取资金,不断激发振兴活力。
“过去来旅游的爬爬山、吃吃鱼就走了,没有什么游乐设施。近几年,村里建设了玻璃栈道、玻璃滑道、摩天轮和海盗船等设施,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北山旅游综合体每年为村集体增加80多万元的收入,但我觉得村里旅游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尤闯说。
如今人们出游目的不再是满足于游山玩水式的拍照“打卡”,更加追求精神营养的汲取。所以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盘活文化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兴“村”。
渔业村赫哲族婚礼展演
赫哲族是渔猎民族,在长期的捕鱼和狩猎中,形成了独具特色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赞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艺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
在同江市委的帮助下,渔业村在秀美的修恩湖畔建设了赫哲族传习所,经常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学员踊跃参与,游客络绎不绝。传习所发挥了“传承伊玛堪、习唱嫁令阔、弘扬渔文化”的作用。在别亚湾赫哲新村打造了赫哲民宿项目,发展过夜经济。民宿里打造的主题房间,还原了赫哲族曾经的居住环境,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赫哲风情。
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村党支部根据传统文化习俗,举办了“柳蒿芽节”“开江节”“呼日堪文化节”“冬捕节”等文体活动,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我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爱好者,这里迷人的风景和赫哲人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鱼皮制品精美绝伦,伊玛堪、嫁令阔犹如天籁,全鱼宴更是让我的味蕾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这次旅行非常的完美。”来自重庆的游客鄂鹏宇高兴地说。
“旅游使文化更有活力,文化使旅游更有灵气,文旅使乡村更有魅力。”渔业村依托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渔业村曾获得“中国渔文化第一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等荣誉。
高粱映红致富路
盛夏的七八月份,漫步在向阳镇同兴村,家家的菜园里满是长势喜人的矮高粱,一株株高粱穗随风摇曳,在落日映衬下,整个村庄宛如童话世界,美不胜收。
这美丽的景致得来不易,想让家家的菜园都种上高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2021年开始,同江市鼓励成立村投公司,因村施策促进产业发展。同兴村党支部想以此为契机,发挥村里小菜园多的优势,将小菜园进行整合,形成连片种植,带动群众增收。
可种什么?怎么说服村民?成了摆在王书记面前的难题。
经过村“两委”多次到其他县区考察,认为种植矮高粱可行。“咱这气候条件好,黑土地肥力大,特别符合矮高粱的生长习性。村里有酒坊,高粱酒非常好喝,销售不成问题。”王立江说。
同兴村矮高粱茁壮成长
村党支部先是动员党员户,让党员再号召村民种植。开始有些村民“不买账”,村里从来没种过高粱,怕种了村里也不收。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村党支部制定了“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购种、种植、供肥、供药、管理、收购,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确保村民利益。经过村党支部的不懈努力,最终形成了96户135亩高粱种植园。
为了实现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最大化,同兴村成立了村投公司。立足市场化需要,打通了种植—收购—酿酒—售卖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年销售额达60万元。
当金灿灿的高粱喜获丰收,村民的脸上洋溢出了幸福的笑容。“村里每年卖完酒再给村民返钱,通过种高粱,我家每年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王书记说到做到,给他点赞!”村民赵岩开心地说。
村党支部始终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以“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的思路打响“菜园革命”,积极探索“村投公司+农户”形式,打造“种、产、销”一体的特色发展路径。同兴村矮高粱种植和高粱酒酿造产业链蓬勃发展,成为同兴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增长点。
政策托起致富梦
在三村镇四村村的综合食品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在把生产好的酸黄瓜装箱,笨榨油厂里机器声隆隆作响……一幅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前几年,四村村还不是这般景象。由于没有销路,笨榨油厂的产能很低,生产机器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村集体账户没什么钱,大家也不太敢想发展产业的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鹏飞上任后,改变了这一情况。
“张书记原来在外企的食品公司工作过,见得世面多。他当选后就研究如何发展产业。这几年酸黄瓜特别火,他看到这个商机,想在村里开个酸黄瓜厂。”村党支部副书记栾和刚说。
四村村酸黄瓜产品装箱
张鹏飞带着村“两委”多次到外地考察,研究腌制工艺,经过多次试验,制作的酸黄瓜酸酸甜甜,清脆爽口。村“两委”都觉得这个项目可行,可是资金从哪来又成了问题。
“当时正好赶上中央和省里要下发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张书记积极为村里争取了这笔资金。利用闲置房屋,建设了现在看到的综合食品加工厂。”村民张良指着厂房说。
酸黄瓜的成功,也得到了村民的肯定,老百姓纷纷向张鹏飞竖起大拇指,“这个村书记算是选对了!”但是他并没有喜出望外,因为在他心里还有块“大石头”——笨榨油厂。
“张书记总说那是国家投的钱,必须让笨榨油厂活过来。”村民孙栋梁说。张鹏飞认为,一是油厂的生产技术需要更新,二是要以招商合作的模式盘活油厂。在他的坚持下,油厂更换了一部分生产设备,改进了生产技术,产出的豆油品质非常好。经过市委帮忙招商,村里和企业签订了48万元的租金合同。
“作为一名‘80’后村书记,要跟紧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助力乡村振兴。”张鹏飞从不懈怠,总想着再努力一点,村民就能更早实现共同富裕,他的热血与不凡,深深地触动着四村村每位村民的心。
村级产业发展既需要“输血”更需要“造血”,村党支部要起到“主心骨”的作用。近年来,同江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村级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3年同江市8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超过20万元村达100%,超100万元村达24个。
通讯员:吴宇;摄影:吴宇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