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下的哈尔滨 | 冯至:“北游”哈尔滨

名家笔下的哈尔滨 | 冯至:“北游”哈尔滨

他被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中称赞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还被德国汉学家罗尔夫·特劳采特尔视作“学者型诗人和翻译家”;他曾在哈尔滨第一中学任教,并把期间的感受写进长诗《北游》,他就是冯至。

图片

▲展于黑龙江文学馆主展厅

1927年夏,冯至从北京大学德文系毕业,准备到哈尔滨第一中学教“国文”。时至初秋,冯至离开大学宿舍,登上北上的列车,此时的他已经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分上下两卷,上卷为48首抒情诗,下卷为4首叙事诗。由此可见,当时的冯至仍以创作抒情诗为主。而北上哈尔滨的经历,将在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图片

▲馆藏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

初到哈尔滨,令冯至诧异的是,“来到那分明是中国领土、却充满了异乡情调”,“象是在北欧文学里时常读到的、庞大的、灰色的都市”。

听那怪兽般的摩托,

在长街短道上肆意地驰跑,

瘦马拉着破烂的车,

高伸着脖子嗷嗷地呼叫。

——节选自冯至《北游·哈尔滨》

来到新的、陌生的环境里,冯至多有不适,却也因此获得了思考的空间。他会在月夜雇下一艘小艇,划至松花江心;也会在飞雪的日子,独自来到俄国书店,把思念写进像片,邮寄给远方的朋友;或是当“雪渐渐多了,地渐渐凝冻了,夜渐渐长了,跑到山东人的酒店里去喝他们家乡的清酒,或在四壁都画着雅典图的希腊饭馆里面的歌声舞影中对着一杯柠檬茶呆呆地坐了半夜的时候也有。”

松花江上停泊着几只小艇,

松花江北的北边,该是什么景象——

那是苍茫的西伯利亚大陆,

风雪的故乡!

——节选自冯至《北游·中秋》

松花江的两岸已经是一片苍茫,

分明是早晨的雪,却又像是夜月的光,

我望不见岸北的楼台,

也望不清江上的桥梁,

空望着这还未结冰的江水,

“这到底是什么地方?”

——节选自冯至《北游·追悼会》

每当散步至江边,他都会无比怀念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们,想起“万事不如知己乐,一灯常记对床时”的情景,于是利用1928年新年放假三天的空闲,写出长诗《北游》,由一个题记和十二章诗篇组成。全诗以抒情主体在哈尔滨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不仅揭露了当时存在的社会弊病,还融入了哲理性沉思。从此,他的诗作从幽婉抒情开始转向对人生的探寻,并兼具批判性。

我望着宁静的江水,拊胸自问:

我生命的火焰可曾有几次烧焚?

在这几次的烧焚里,

可曾有一次烧遍了全身?

二十年中可有过真正的欢欣?

可经过一次深沉的苦闷?

可曾有一刻把人生认定,

认定了一个方针?

可真正地读过一本书?

可真正地望过一次日月星辰?

欺骗自己,我可曾真正地认识

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全身的血管已经十分紊乱,

我脑里的神经也是充满纠纷;

低着头望那静默的江水,

江水是那样的阴沉,阴沉......

——节选自冯至《北游·中秋》

1928年暑假,冯至返回北京,在孔德学校教“国文”,并任北京大学德文系助教。长诗《北游》被收入他的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于1929年自费出版。

图片

▲馆藏百花文艺出版社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2020年版

来源:黑龙江文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