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间,培养出12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获得7枚冬奥会金牌、178枚世界级金牌、557枚国家级金牌......这座人口不足70万的东北小城被誉为“中国短道速滑之乡”,被中国奥委会颁授“奥运冠军之城”奖杯。2024年元月,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体育局荣获“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为短道速滑“七台河模式”再添发展新动能。
七台河,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倭肯河和挠力河蜿蜒而过,每年有4个月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开展冰雪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早些年,七台河的孩子都是在露天冰场蹒跚起步。2013年后,七台河体育中心室内冰场投入使用。从杨扬、王濛到范可新,几代短道名将由此滑向世界赛场。2002年2月,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七台河籍运动员杨扬第一个冲过终点。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定格下中国短道速滑项目的高光时刻——来自七台河的王濛一人包揽3枚金牌。
成绩的取得,受益于传承。七台河是一座因煤而生、缘煤而兴的工业城。当地人常说,七台河有两件宝,一是优质煤炭,二是滑冰高手。在七台河市,许多基层教练几十年初心不改,扎根冰场选材育才。上世纪80年代,短道速滑运动在国际上刚刚兴起,尚未进入冬奥会。七台河市速滑教练孟庆余眼光独到,力主将七台河重点项目从速度滑冰转为短道速滑,并且主攻女子项目。1991年,多年耕耘迎来收获,师从孟庆余的张杰和队友在世界大冬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中夺冠。自那以后,更多运动员从七台河滑向世界赛场,短道速滑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七台河还被称为“手握秒表的城市”,正是许多甘为人梯的基层教练,用手中的秒表几十年如一日地“计算”着通往金牌之路的时间。从当年1位教练、1支队伍,到16名专业教练、20支短道速滑队;从训练“摸着石头过河”,到打造“特色校—基础班—重点班—省队—国家队”的人才培养输送体系......一年又一年,一批批优秀教练员从前辈手中接过重于生命的秒表,扎根冰场、选材育才。
在七台河,全市基本实现“校校有冰场,人人会滑冰”。这座小城里,无数人仅是“上一次冰”就爱上了这项运动,无数人用滑冰打开了更多人生可能。冰场上,随处可见细心擦拭冰刀的小身影,几乎每个家庭都会给孩子预备一处妥善保存冰刀的橱柜。在七台河学滑冰,吃饭、住宿、训练都不花钱,上下学的班车也是免费的,这给了无数孩子圆梦冰场的宝贵机遇。这梦想,不仅仅是培养出一个个速滑人才,更重要的是帮助青少年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力实践“少年强则国强”的育人理念。
作为“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的底气不仅来自“金字塔尖”,更植根于坚实的“塔基”。全市16所学校全部是秉承“从娃娃抓起”的短道速滑特色校,全市拥有在训运动员622名,是中国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城市之一。
2014年,七台河开始推进“体教融合”。学校丰富体育课供给,运动队拓宽选材渠道,孩子学习和训练双出彩,家长也更为支持。七台河还是黑龙江省最早将滑冰纳入体育中考的地区。到2021年,全市中考选择参加滑冰项目的学生占比高达97%,基本实现“校校有冰场,人人会滑冰”。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顶层设计。在七台河,相关部门打破藩篱、整合资源,化“平行线”为培育高水平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同心圆”。所有特色校统一训练计划、统一训练内容、统一免费上冰、统一免费接送、统一免费发放训练装备和补贴,免去学校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市里在人才编制周转池中专门拿出10个事业编制,让曾经带来困扰的体育教练编制问题迎刃而解。当地政府给予财政支持,每浇一块冰场给学校补助3万元。从学校到专业队,好苗子从起步开始,就能得到正规化指导和培训。2021年,黑龙江省首个“省队市办”基地落户七台河,相当于开通直接向国家队推送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的通道。
40多年探索与实践,立足城市特点、选准运动项目、发挥自身优势,七台河短道速滑人才培养经验成为标杆,不少地市前来取经、积极借鉴。
近年来,七台河市体育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经验在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2023年入选国家队教练员1人,向国家、省输送优秀运动员12人,其中有2人进入国家集训队,获得国家级金牌20枚,省级金牌57枚。2023年市体育局和所属事业单位市短道速滑少儿业余体校、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同时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冰雪运动发展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评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21-2024)”。这座北疆边陲小城探索出的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正踩着打磨的锃光瓦亮冰刀,滑出北国龙江,滑向华夏大地。
来源:龙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