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澳龙”来安家  “菜篮子”添“硬菜”
黑龙江
黑龙江 > 资讯 > 正文

哈尔滨:“澳龙”来安家 “菜篮子”添“硬菜”

近日,1.2万尾澳大利亚淡水小龙虾(以下简称“澳龙”)“落户”巴彦县富江乡,在黑土地安了家。“南虾北养”为乡村振兴打开一条增收新路,为丰富冰城“菜篮子”添一道大菜。

活蹦乱跳的“澳龙”

7年,从30尾到40万尾

日前,巴彦县养殖户王勇在位于富江乡的池塘上演了一场放养秀,个体均匀的小“澳龙”纷纷游出塑料袋,钻进广阔的露天池塘。

富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吕忠双告诉记者,这次放养就是让农户见证“澳龙”也能在寒地养殖,鼓励大家积极加入这个新兴产业项目当中。“富江乡将把‘澳龙’养殖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全乡6000多亩水面都可以作为‘澳龙’的家园,让北方人吃到地产的‘澳龙’。”吕忠双说,农户们当场表示有意加入养殖合作社,并趁热打铁向王勇打听起养殖“秘笈”。

王勇展示带虾卵的“澳龙”

“7年前,哈尔滨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董老师把30尾‘澳龙’虾苗交到我手里,并教了我一些养殖方法,可真到实践中时,还是有些束手无策,不知道到底如何伺候这帮‘小东西’。”王勇回忆说,刚开始仅租了一个帆布鱼池,摸索着控制水温和调整水质,“一冬下来,30尾仅有17尾熬过了第一个寒冬。”慢慢地,王勇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和实践,摸索中把它们一点点拉扯大。令人欣喜的是,开春时,竟有几只“澳龙”肚子外挂满了红色的虾卵。

王勇兴奋不已,对“虾妈妈”们的照顾更是异常精心。入夏不久,第一代“虾宝宝”孵化成功,挣脱母体纷纷游到水池。

捕捞虾苗

试养成功的王勇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直到2023年,王勇终于将“澳龙”繁育基地规模从一个帆布鱼池扩大到40个5平方米水面的大水池。目前,虾苗数量超过40万尾。

地产“澳龙”备受商家青睐

提起养殖方法,王勇指着养殖基地的40个大水池说:“养殖‘澳龙’只要把水‘玩’明白,就成功一大半了。再就是控制好水的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等几个关键指标和水温。”实践证明,水温只有控制在25~28摄氏度,“澳龙”才能长得更好更快。如果水温过低,不仅影响“澳龙”生长,还易造成它们生病、甚至死亡。

户外池塘养殖“澳龙”

通过几年尝试,王勇调配出适合“澳龙”各个生长阶段的饲料。“60%豆粕、30%玉米面、10%稻糠混合的有机酸发酵饲料,最容易吸收,‘澳龙’抢着吃。”王勇介绍。

十几年前,“澳龙”已在我国南方形成规模化养殖,受气候、水质、温度、土质、纬度等条件限制,“南虾北养”一直是个难题。王勇经过多次试验,通过春季池塘清淤、备水、池底绿化等充分准备,达到了户外池塘“南虾北养”的基本要求。在池塘里养3个月,每只成虾至少能长到一两半重,每斤售价近70元,每亩虾塘净利润近1万元。

“澳龙”在寒地养殖大获成功后,如何售卖出去?今年3月份,王勇带着30斤成虾,驱车直奔省城,历时1个半小时抵达哈尔滨市哈达果菜批发市场。王勇来到海鲜批发商摊区,刚把装着“澳龙”的箱子打开,满地乱爬的“澳龙”就把批发商震住了。哈达市场的海鲜经营大户惊呼:“在北方没见过这么欢实的‘澳龙’。”原来,北方市场上供应的“澳龙”都是从海南冷链空运来的,因长时间受低温影响,“澳龙”的活跃性极差。“看到我拿来的‘澳龙’个个欢蹦乱跳,可把批发商给稀罕坏了。”王勇提起在省城闯市场,眼睛都亮了。

“拿去的30斤‘澳龙’直接就被批发商拿下,对方还提出支付20万元订金,想把今年所有成虾都包了。”客户对“澳龙”的认可,让王勇干劲十足。

“澳龙”销售火爆未来可期

近年来,“澳龙”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一些商家开始购进“澳龙”代替一直雄霸市场的克氏原螯虾(以下简称小龙虾)。

据了解,“澳龙”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拟螯虾科,原产于澳大利亚。实际上,“澳龙”与小龙虾的血缘关系极为亲近。从外观上看,“澳龙”的体积比小龙虾更大。平时市场售卖的较大的小龙虾的重量在50至70克,而“澳龙”的重量一般在100至200克。

近200克的“澳龙”

“澳龙”能撼动小龙虾的地位吗?面对记者的提问,王勇信心满满地说:“‘澳龙’取代小龙虾指日可待。”

“‘澳龙’生长对水质要求极高,所以清蒸时无需清洗,而且它可食部分的比例比较大,含肉率达到45%左右,而小龙虾仅为30%左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澳龙’离水忍耐力强,即使长途运输也能更好地鲜活上市。一般而言,‘澳龙’可以24小时离水干运,若能稍加湿润措施,存活时间更长。”王勇细数着“澳龙”的优点。

喂饲料

王勇心里始终“揣着”一笔账。“按照明年80万尾虾苗算的话,每尾虾苗可以卖1元,光卖苗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自家30亩池塘能够放养15万尾虾苗,成活率要是达到7成,就是10万余尾,每尾最少能长到1两半,也就15000斤成虾。按照1斤65元计算,去掉成本,利润预计100万元。”王勇说。

“明年,富江乡将资助我建设一个新的大棚,虾苗数量将会接近100万尾,初步估计能带动400亩稻田养殖、50亩池塘养殖。”王勇说,养殖“澳龙”的收益不仅靠卖成虾和虾苗,还能搞“虾稻共作”,把钓虾作为农业旅游新项目发展。

截至目前,王勇已投入50余万元养殖“澳龙”,就去年见到3万元“回头钱”。“看到政府这么支持我的事业,加上‘澳龙’行情越来越被看好,再难,我也得把这个事业做好。”对于未来,王勇充满信心。

通讯员:王天航 黄向民;记者:王志强;摄影:王志强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